古籍保護開啟新征程
中國文化報記者集體采寫
“修復一本古籍,就是和先賢的一次心靈對話。每當這個時候,我的心就特別安靜。”廣西玉林市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師梁春霞認為,古籍是中華文脈的重要部分,要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fā)了《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要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深入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加強古籍搶救保護、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促進古籍事業(yè)發(fā)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力量。近年來,我國古籍保護和研究工作持續(xù)開展,古籍保護和社會參與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南京市圖書館副館長全勤表示,古籍有文物價值,也有文獻價值,在保護的基礎上,要加大開放利用力度,他表示:“古籍不能僅保存在圖書館,還應該走進人們的生活,這是一種動態(tài)保護?!?/p>
持續(xù)深入開展普查和搶救工作
為摸清家底、傳承文脈,我國在2007年實施了“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經過全國各地十幾年不懈努力,以及一系列卷帙浩繁的古籍整理基礎工作,目前古籍分級保護體系基本建立。
據統計,我國典籍總量達到50萬種,僅《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續(xù)修四庫全書》3套大型叢書,就收錄經、史、子、集等古代典籍文獻1.5萬多種。這些存世典籍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在江蘇,自“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南京圖書館(江蘇省古籍保護中心)組織江蘇省各級古籍收藏單位,對全省古籍藏量、存藏特征、保護現狀進行了摸底普查,共收集68家古籍收藏單位數據25萬余條,數據量在全國名列前茅。全省古籍存藏條件得到充分改善,現有古籍書庫為102個,書庫總面積達到23280平方米。在普查基礎上,江蘇省建立了古籍分級分類保護體系,共有1422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占全國總量10.9%。
陜西線裝古籍存藏量豐富,全省存藏的古籍大約有6萬種157萬冊。“陜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重要發(fā)祥地之一,自‘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以來,陜西省古籍工作在普查登記、整理研究、數據庫建設等方面已取得長足進步?!标兾魇D書館歷史文獻部副主任薛繼民說。
然而,業(yè)界學者調查發(fā)現,在不少地區(qū),受人力物力不足和思想認識不清等因素制約,仍有大量古籍亟待搶救。部分地方古籍出現蟲蛀、脆化和霉蝕等現象,甚至粘連嚴重變成“書磚”;有的古籍被束之高閣,成了摸不到、看不著、讀不懂的“死書”;有的古籍散落在民間,自生自滅。針對這些現狀,《意見》要求提高古籍保護水平,持續(xù)推進中華版本傳世工程和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深入開展古籍普查,加強基礎信息采集,完善書目數據,編纂總目提要,摸清國內外中華古籍資源和保存狀況。
“時不時有人帶著古籍過來咨詢修補事宜,有些古籍很珍貴卻損壞嚴重,如果能夠入庫,古籍本體得到的保護會大大改善?!绷捍合颊f,古籍普查和收集的形式可以更靈活,覆蓋面應該更廣。
為古籍保護利用提供體系性支撐
“盡管我國已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十幾年,但因歲月侵蝕帶來的各種損害,亟待妥善保護的古籍數量過大,古籍保護依然存在很大壓力?!睆V西壯族自治區(qū)圖書館館長秦小燕表示,近年來,廣西古籍保護有機制、有行動、有名錄、有機構、有活動,成效顯著。但同時,由于古籍數量多且分藏廣泛,古籍保護工作任重道遠。
河南是文物大省,古籍存量大。對當前古籍保護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河南省圖書館館長孔德超坦陳,收藏單位普遍缺乏專項經費,古籍專業(yè)人才短缺,古籍數字化建設仍需加快進度,跨領域的古籍保護合作亟待加強?!疤貏e是古籍修復人才嚴重缺失,破損古籍修復成為全省古籍收藏單位面臨的一大難題?!彼f。
普查資料顯示,在古籍保護方面,相對而言,部分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人力、財力、技術力量較為滯后。有基層古籍收藏單位一年的經費僅幾萬元,其中還包括購書、免費開放運行等基本經費。
針對古籍保護工作的難點,《意見》提出從加強組織領導、推進古籍學科專業(yè)建設、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完善法治保障和加強財稅政策支持5個方面強化古籍工作保障,形成體系性支撐。
“《意見》將古籍保護、整理和出版利用等工作統籌在一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全勤表示,《意見》描繪了新時代古籍工作的發(fā)展藍圖,指明了新時代古籍事業(yè)的發(fā)展方向。
再生性保護推動古籍走向大眾
《意見》提出,加快古籍資源轉化利用。包括挖掘古籍時代價值,促進古籍有效利用,推進古籍數字化,做好古籍普及傳播。近年來,一些珍貴的古籍通過影印、點校、數字化等形式,實現再生性保護,得以面向讀者。
2016年9月,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開通運行。至2021年年底,“中華古籍資源庫”平臺已經累計發(fā)布古籍及特藏數字資源10萬部(件),實現免登錄在線閱覽?!爸腥A古籍資源庫”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重要成果,目前在線發(fā)布的古籍影像資源包括國家圖書館藏善本古籍、《趙城金藏》等資源,總量超過2.5萬部1000萬頁。
數字化是解決古籍保護存放與利用矛盾的根本技術手段之一。浙江圖書館始建于1900年,前身為杭州藏書樓。至2021年年底,浙江圖書館數字化館藏古籍2377部1.7萬余冊2368527拍、拓片285種565張、雕版約18萬片。與此同時,該館開通浙江省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平臺,搭建浙江省古籍數字資源庫、浙江歷史文獻數字資源數據庫,實現一鍵檢索,為讀者提供便捷的古籍使用服務。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館長王惠君介紹,近年來,該館充分利用縮微和數字化技術,持續(xù)推進古籍地方文獻的再生性保護,完成了《縮微文獻》全文數據庫等系列數字資源庫建設。2008年至2021年,該館掃描的館藏古籍與民國文獻數量有6000余種110萬頁。在古籍保護推廣方面,打造了兼具知識性、專業(yè)性、趣味性的“書香古韻——中華古籍之魅力”讀者體驗品牌項目。
“貫徹落實《意見》,促進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古籍保護工作?!鄙綎|省圖書館館長劉顯世表示,“十四五”時期,山東省古籍保護中心將多渠道宣傳展示古籍保護工作,通過各種傳媒手段,舉辦有影響的展覽、講座等活動,普及古籍保護知識,宣傳中華古籍的寶貴價值。
隨著古籍工作推動力度越來越大,古籍事業(yè)將迎來新時代的發(fā)展機遇。有關部門、單位負責人紛紛表示,未來,將以《意見》發(fā)布為契機,注重健全再生性保護和古籍公共服務的機制,堅持普查收集保護、整理出版和開發(fā)利用相結合的路子,不斷推進古籍工作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讓典籍文獻中的文字“活”起來。
(統稿:賓陽,參與采寫:譚志紅、蘇銳、王煒、駱蔓、張瑩瑩、秦毅、瞿祥濤、郭志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