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新歌劇《白毛女》誕生始末
“白毛仙姑”從民間傳說到原創(chuàng)歌劇
1944年,西北戰(zhàn)地服務團回到延安,帶回一個“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院長周揚得知后,決定用它搞一個新歌劇,向黨的“七大”獻禮。
魯藝先請文學系的教員邵子南寫劇本。不料,他寫出的本子只有文學性和詩性,而無戲劇性。殊不知,文學和戲劇是兩個不同的專業(yè)門類,結果因無法排演而不得不放棄。
于是,周揚就把此任務交給了戲劇系主任張庚。張庚立即把它作為戲劇系和實驗劇團的重要任務布置下去。之后,魯藝戲音(戲劇系、音樂系)部委員會研究確定,組成集體創(chuàng)作組和集體導演組,由魯藝戲音部委員會委員王濱(原名“王斌”“王彬”后改為“王濱”,為魯藝戲劇系的教員和話劇團導演)直接領導并擔任《白毛女》集體創(chuàng)作組和導演組的負責人。
王濱首先在劇團演員和戲劇系學生中挑選演員。憑借著對人選形象及特質的敏銳洞察能力,他安排出了最貼近劇中角色的演員表。當然,喜兒的人選最為重要。喜兒不但要形象好,還要有一定的唱功。林白的形象俊俏,且歌喉甜美。她之前在王濱導演的《日出》中成功飾演了“小東西”,讓觀眾印象深刻。所以,選林白飾演喜兒再合適不過。確實,數(shù)十場轟動效應的演出,也證明了這一點。而楊白勞的人選也很重要。王濱之前導演了《佃戶》,與張守維合作過,對他有所了解,就選他飾演楊白勞。事實也證明他是楊白勞最合適的人選。
體現(xiàn)了來源于人民服務于人民的終極目標
在創(chuàng)作、排練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因為是一部大歌劇,沒有劇本,完全是在一個傳說基礎上,從零開始進行架構,創(chuàng)作難度可想而知。這對王濱來說是一次考驗。再者,因為大家都不知道新歌劇是什么樣子的,所以走過兩三次彎路。最初以說地方話和秦腔為曲調風格進行試驗,都覺得不行。之后又試了一個方案,又失敗了。每一次都是王濱帶領大家重新開始。經(jīng)過認真總結,決定全劇不再采用方言,改用國語,因全國解放后就要面向全國觀眾了。音樂,也不再以地方戲曲為素材,要以民間曲調為素材。
開始時,劇組的排練場地就設在魯藝大院場地中。他們在露天場院里弄了一個簡易的舞臺,下面用長木板和磚頭搭成觀眾席,這樣魯藝所有的教職員工,隨時都可觀賞到《白毛女》的排練情況,也可以“七嘴八舌”。到了后期,全劇基本成形后,就進入了延安的小舞臺上排練了。因魯藝的門戶始終都是開放的,老鄉(xiāng)們聞聲便絡繹不絕地進來觀看,王濱和劇組的人都非常注意搜集老鄉(xiāng)和同志們的意見,不斷進行修改。
最開始的劇本創(chuàng)作組的成員有王濱、陳強、王家乙、張成中、趙啟楊和西戰(zhàn)團的幾個人。張庚、陳強、瞿維(作曲者之一)、于藍、林白、韓冰等人都非常認同,王濱的生活閱歷廣,思維敏捷,主意多,來得快。由他來做總導演再合適不過?!栋酌返淖髑甙ㄒ魳废档鸟R可、張魯、瞿維、向隅、李煥之、陳紫、劉熾等。王濱和作曲家們共同商定采用河北地方曲調《小白菜》為音樂素材來創(chuàng)作。音樂家們便創(chuàng)作出了主題曲之一,膾炙人口的《北風吹》。1944年,音樂系搞聲樂的管林下基層采風后,隨延安西戰(zhàn)團回延安,帶回了河北梆子《大登殿》等。管林的匯報演唱,引起了正在創(chuàng)作《白毛女》的作曲家們的重視,因“白毛仙姑”的傳說就產(chǎn)生于河北。負責音樂創(chuàng)作的同志深入地向管林了解、學習后,便以河北梆子《大登殿》為素材,創(chuàng)作出喜兒上山后,對黃世仁充滿仇恨,控訴黑暗的舊社會的大唱段。
在表現(xiàn)形式上,采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虛擬表演手法,布景用代表性的大道具加平面景,不設門窗,便可與虛擬的表演手法相吻合。對于我國戲曲的表演程式,只學它節(jié)奏強烈、帶舞蹈性的特點。由此可見,劇本組的創(chuàng)作思想進一步體現(xiàn)出《白毛女》來自于人民的生活,經(jīng)過藝術加工后,又要高于生活的意愿和服務于人民的目的。
在延安連演三十多場受到極大歡迎
就在排練緊張進行時,創(chuàng)作組接到了臨時任務,《白毛女》的創(chuàng)作被打斷了!這時,距離黨的“七大”召開已很近了。為了趕進度,就形成了緊張的流水作業(yè),即創(chuàng)作出一場戲就排一場戲,為了盡快落實,劇組從文學系選來了剛畢業(yè)、二十歲的尖子學生賀敬之到劇本創(chuàng)作組。在王濱的帶領下,大家群策群力,當排練進行到最后一場“斗爭會”時,賀敬之因過度勞累病倒了,所以他推薦了丁毅(丁一)來寫這一場的歌詞。
最終,成就了由賀敬之、丁毅(丁一)創(chuàng)作而成的永恒的經(jīng)典《白毛女》。
當時,全劇時長達四個小時之久,喜兒的表演戲份大,幾乎場場都有。因過度勞累,喜兒的扮演者林白突然病倒。此時,劇組排練已進入尾聲,急需增添B角的喜兒演員,可隨時應急補上。作曲家張魯發(fā)現(xiàn)了演員王昆,在征得劇組的同意后,王昆正式加入,成為喜兒的B角。為了趕進度,排練時喜兒仍由A角演員林白擔任。
4月24日,“七大”開幕后的第二天,《白毛女》正式首場公演,并在“七大”召開期間每晚演出,一直由A角林白出場。因為匆忙上演,劇團晚上演出,白天繼續(xù)打磨作品,精益求精。6月10日,劇團要為中央領導和“七大”代表做正式演出,全劇團的人都十分興奮和緊張。但從魯藝到楊家?guī)X的途中,林白終因長期過度疲勞,經(jīng)不住大卡車一路的顛簸,最終體力不支,劇組就臨時安排B角王昆來表演,同樣是掌聲不斷。再由林白連續(xù)演出5場之后,由林白和王昆兩人一人一場輪流表演。
《白毛女》在延安連演了三十多場,時間之久、場次之多在當時是罕見的,受到了極大的歡迎。對外公演時,每次觀眾都達三四千人,很多農(nóng)民跑十多里路來看戲。房上、墻上、大樹上都站滿了人。每次演出觀眾大多落淚……
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白毛女”
《白毛女》成為了劃時代的作品,被歷史記載下來直至今日。幾乎每年都會有《白毛女》全劇或選段的表演或演唱。由此又衍生出各種藝術形式的《白毛女》,如京劇《白毛女》,芭蕾舞劇《白毛女》等;不僅在中國,國外也有了各種版本的《白毛女》,如日本松山芭蕾舞劇團演出的《白毛女》,還有捷克改編的話劇《白毛女》……
通過排演舞臺歌劇《白毛女》,使編劇、導演、作詞、作曲、表演和歌唱,乃至舞臺、燈光、化妝等,原來經(jīng)驗豐富、閱歷深厚的人員更加成熟,同時也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頗有前途的青年人才。
1945年9月抗戰(zhàn)勝利后,魯藝根據(jù)中共中央“向北發(fā)展、向南防御”的戰(zhàn)略部署,率先組成各個文藝工作團奔赴東北、華北、晉冀魯豫等地。艾青、江豐帶隊組成“赴華北文工團”,其中就有陳強、舒強、周巍峙、王昆、賀敬之和孟于等46人。同年12月,林白隨其他隊離開延安,輾轉來到張家口,加入華北文工團,仍然飾演A角喜兒。同隊中喜兒的扮演者還有王昆、孟于,后來又有了郭蘭英等表演藝術家。另外由舒群、田方、沙蒙帶隊赴東北。各演出隊都帶上了歌劇《白毛女》,便出現(xiàn)了更多的喜兒扮演者。參與過《白毛女》劇目創(chuàng)作的人又對它進行了局部的修改和完善。在原劇組導演組排名第三的舒強也獨立導演了《白毛女》全劇。
由于歌劇《白毛女》在多地同時演出,很快普及到了更多的地方,還有許多地方通過各種渠道學演《白毛女》,因而《北風吹》等主題歌曲也隨之廣為流傳。
(作者:王丁菲、岳曉湄、王曉蓮、于曉燕,均為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成員后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品讀散文詩:如何在萬物的情緒里審美
- 江西德興一處工地挖出400多年前的明代守節(jié)碑
- 公共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營造書香社會 助力文化強國
- 凝心聚力抗疫情: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到實處
- 《“十四五”公路養(yǎng)護管理發(fā)展綱要》印發(fā) 發(fā)揮公路資產(chǎn)最大功用
- 公共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營造書香社會 助力文化強國
- 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政策紅包給力 自身挖潛發(fā)力
- 一曲深情的歌謠——讀長詩《媽媽》
- 北京房山區(qū)新增14例確診病例 新增風險點位涉及多個公交車站
- 天津市構建優(yōu)質小站稻生產(chǎn)全產(chǎn)業(yè)鏈 確保糧食安全增加農(nóng)戶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