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傳播激發(f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育活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長河中通過世代相續(xù)、口傳心授而形成的活態(tài)文化遺產,它以人為核心載體,映射人的美感體驗和美學理想,展現人的品格修養(yǎng)與人生追求,蘊含著豐富的審美資源。在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等大多都以文藝審美的形態(tài)存在,有著很好的審美性,這也賦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的美育價值。
傳播是文化傳承的基礎,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一切教育都是在傳播中進行的,在傳播中個人得以參與社會意識行為,分享人類智慧和精神財富,并成為特定文化的繼承者。在傳統的傳播環(huán)境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育價值的開發(fā)有限。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除物質文化遺產之外人類其他所有文化遺產的總和,覆蓋面極其廣泛,對傳播方式的多樣性及針對性有特殊要求。在傳統的師徒制和作坊制的傳承模式中,非物質文化遺產限于固態(tài)的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方式,影響范圍比較有限,傳播效果也有限。此外,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起源于農耕社會,伴隨著現代文明的進程,其發(fā)展與現代社會形態(tài)逐漸不相匹配,開始遠離大眾生活,呈現弱化和萎縮的狀態(tài),自身傳播力不足。在今天這樣一個由計算機、互聯網、移動通訊、新媒體、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構筑而成的數字世界里,數字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帶來了新的生機。數字化的采集儲存與場景復原、數字化展示、虛擬現實等技術的發(fā)展不僅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也將更加有助于激發(f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審美教育方面的作用,更大程度地激發(fā)其美育活力。
傳播渠道多元化,豐富審美元素。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打破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傳承人作為傳播主體的限制以及傳播的時空壁壘,轉變了固態(tài)的傳統傳播方式,形成基于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媒介與網絡視頻、AR、VR等新數字技術相結合的立體傳播、動態(tài)傳播和“指尖”傳播通道。作為傳統文化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全方位的狀態(tài)參與到現代審美的洪流中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先民對生產知識、生活經驗、人生理想進行總結的物化呈現,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本土審美元素。非物質文化遺產伴隨著生存、生活發(fā)生,在物質上、行為上和情感上具有多重審美意義。比如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不僅極富藝術表現力且具備物質形態(tài)美感,其使用與特定的民俗或節(jié)日場景相聯系,體現行為美;同時,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在創(chuàng)作題材中表達著祈福迎祥、驅兇避邪的情感美。再比如屈原故里的端午習俗,將傳統端午習俗驅疫避瘟的內容與紀念屈原結合起來,包括設壇祭拜、游江、龍舟競渡、粽子寄情、鄉(xiāng)里“鬧晚”等程序,審美內涵層次豐富。
在全球一體化和高速運轉的現代社會,人類審美活動逐漸趨于日?;?、生活化,各種新興的文化產品不斷涌現,審美元素也呈現出快節(jié)奏、娛樂化、碎片化的傾向。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數字化技術進入現代審美視野,有助于現代社會文化供給堅守傳統的優(yōu)秀審美深度,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豐富現代人的精神世界和心靈家園。
表現形式的新穎化,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數字化語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發(fā)展也需要與時俱進,積極融合新媒體、新技術對其原生態(tài)的表現形式進行跨媒介轉換,再造新的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具有科學與藝術的雙重創(chuàng)造性,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用功能中暗藏科學原理,比如宜興紫砂陶的制作技藝,是古人對材料學的探索結果;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整座建筑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連枋不用一顆鐵釘,全以榫卯連接,體現了古代工匠對力學的掌握;苗族蠟染技藝,靛藍色用藍草制成,紅色一般用茜草根,黃色則用梔子,是少數民族先人對植物染料提取經驗的總結,這些都是美育所倡導的藝術與科學融合、審美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的直接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再造與傳播的過程,無疑也是一個審美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的過程。2017年光明網聯合斗魚、咪咕等直播平臺推出《致·非遺 敬·匠心》節(jié)目,讓網友通過直播的形式以近距離的視角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北省取材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強年畫,制作動畫片《年畫中的傳奇》,這些數字化的新穎傳播形式,都極大地提升了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的藝術魅力。
交流模式的深入化,凝聚文化認同。數字時代,信息接受者的地位得到了一定提升,很多時候,信息接受者不僅可以與傳播者進行信息的直接交流,還可以轉化為信息傳播的主體,信息傳播也從單一傳送轉變?yōu)殡p向動態(tài)回轉。此外,數字技術也拉近了信息與大眾的距離,通過微博、微信、短視頻和直播平臺,信息傳播更加便捷和簡單;個人定制和大數據分析讓信息傳播也更為個性化,受眾更加精準。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是民間傳統生產需求的產物,在長期循環(huán)往復的操作中形成了以恒常為主題的生活美學,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滲透一定的教育觀念,也成為傳統社會普通百姓審美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別于古代以文人、士大夫為代表的上層社會審美形態(tài),而是底層民眾最真實的審美表達,能夠體現中華民族最廣大的群體特質和深層文化基因。在傳播交流模式深入化的數字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顯然具有親近普羅大眾的天然優(yōu)勢,能夠凝聚最廣大社會群體的審美共識,有助于構筑民族文化自我認同和相互認同,承擔起全民美育的重要職能。尤其對于高校美育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深入傳播將進一步推動“非遺進校園”與“學生入田野”相結合,構筑起審美實踐與人生實踐一體化的美育路徑。(盧海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