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戲曲 新時代煥發(fā)新光彩
原標題:濟南非遺系列⑧丨非遺戲曲,新時代煥發(fā)新光彩
濟南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資源豐富,底蘊深厚,而戲曲就是從豐厚文化土壤中開出的一朵奇葩。無論是華麗劇院,還是田間地頭,戲臺一搭,三五步走遍天下,五七人百萬雄兵,小小舞臺上演盡了歷史的風云變幻、人物的悲歡離合。這就是中國戲曲的魅力。
在濟南,除了京劇、呂劇、萊蕪梆子等大眾比較熟悉的戲曲劇種外,還流傳著五音戲、章丘梆子、山東梆子、王皮戲等“小而美”的戲曲。它們吟唱著一方百姓的喜怒哀樂,給廣大觀眾帶來歡聲笑語,也豐富了我市的非遺戲曲曲庫。
京劇、呂劇、萊蕪梆子傳承不斷
京劇是我國國粹,也是影響最為廣泛的戲曲劇種。濟南市京劇院是省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其前身“濟南市大眾京劇團”成立于1949年,歷史悠久。自建院以來,濟南市京劇院好戲不斷,品種多樣,有著清晰的的目標方向,在題材選擇、主題凝聚藝術呈現(xiàn)等放方面顯示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整齊的藝術實力。
濟南市京劇院從劇本創(chuàng)作開始,就本著“高精尖”的目標打造作品,以中國精神、中國審美、中國夢想的中國京劇之極致藝術表達為使命,邀請各地專家“號脈”,書寫出新時代接地氣的華麗篇章,得到全國專家及觀眾的贊譽,開創(chuàng)了新時代中國京劇藝術的盛世景象。
自新編京劇《李清照》在國家級賽事收獲大獎以后,濟南市京劇院步入新世紀藝術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高峰期和收獲期,“出戲育人”和“三年排演一出新戲、大戲”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理念,使得劇院在短短十幾年中創(chuàng)作、創(chuàng)造了一大批優(yōu)秀精品力作,包括《李清照》《辛棄疾》《重瞳項羽》《項羽》《雛鳳驪歌》《孔圣之母》《起風橋》《賬本》《鄧恩銘》《大舜》,在中國的戲曲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濟南印記”。
如果說京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悠揚委婉的唱腔、細膩傳神的表演而受到觀眾歡迎,呂劇則以其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生動活潑、樸實優(yōu)美的演出風格,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喜愛。
呂劇是山東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它以“化妝揚琴”的表演形式,活動在農(nóng)村場院、集市和濟南市各個小劇院。五十年代后,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文藝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它很快成為雅俗共賞、受到廣大群眾喜愛的山東主要地方戲曲。
1951年10月,我省第一個呂劇專業(yè)劇團,也就是濟南市呂劇院的前身——濟南魯聲琴劇團正式成立。濟南市呂劇院是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建院半個世紀多以來,本著繼承傳統(tǒng)、改革進取、弘揚藝術的精神,挖掘、排演、創(chuàng)作和移植了二百多臺劇目,多次獲得國家、省和市的獎項。近年來,濟南市呂劇院創(chuàng)作排演了《龍泉夢》《我的兄弟姐妹》基層好干部《大官皮景生》《陽光大姐》《濟南傳說》《生命日記》《家有賢妻》《皇上英明》《嫂子》《團圓飯》《小街》等。
萊蕪梆子2006年入選山東省首批非遺名錄,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非遺名錄。濟南市萊蕪梆子藝術傳承保護中心(萊蕪梆子劇團)是全國唯一一家演唱萊蕪梆子的專業(yè)戲曲院團,通過送戲下鄉(xiāng)、非遺進校園、精品劇目展演等形式,每年演出場次300多場。其中,萊蕪梆子精品劇目展演已連續(xù)開展10年,成為萊蕪周邊地區(qū)家喻戶曉的文化品牌。多年來,中心創(chuàng)作排演了一大批精品劇目,包括《正月十五雪打燈》《雪野風情》《好兒好女》《大山魂》《釣魚人》《桃花白桃花紅》《汶水謠》《兒行千里》《長勺之戰(zhàn)》《天唱》《第一書記》等。
青年人才的培養(yǎng)是非遺項目得以傳承、弘揚的基礎。近年來,濟南市呂劇院、京劇院和萊蕪梆子藝術傳承保護中心,結合《濟南市引進培養(yǎng)扶持文化藝術優(yōu)秀人才百人行動計劃實施細則》,大力實施青年文藝之星工作計劃,加大對青年演員的扶持和培養(yǎng)。每年集中進行一次專業(yè)技術人員的業(yè)務考核。為演職員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為他們拜師學藝引線搭橋,并有針對性地制定人才培養(yǎng)計劃。選派優(yōu)秀青年演員參加省市級和全國賽事進行展演交流。另外,劇院通過引進人才、推薦演職員參加專業(yè)培訓班、培養(yǎng)鍛煉專業(yè)化管理人才、積極參加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人才培養(yǎng)項目等方式,建立院團人才梯隊。
“小眾”戲曲傳唱于一方天地
除了市京劇院、呂劇院、萊蕪梆子劇團,我市還活躍著五音戲、章丘梆子、山東梆子等“小眾”的戲曲劇種。這些劇種雖然只在有限范圍內(nèi)傳唱,但它們帶著田野和泥土的芬芳,在一方天地中堅韌地生長著。
五音戲發(fā)源于濟南市章丘區(qū)文祖青野村,已有300多年歷史。五音戲是由秧歌腔而逐步發(fā)展起來的一個富有特色的地方戲曲劇種,短小精悍,通俗易懂,音調(diào)委婉,趣味性濃、娛樂性強,因而受到人們的喜愛。
青野五音戲劇團成立于1992年,發(fā)展30年來,該劇團已經(jīng)成為活躍在章丘及周邊地區(qū)的優(yōu)秀劇團和“一村一戲”的特約劇團,每年演出200多場,深受當?shù)厝罕姎g迎。近年來,劇團走遍了濟南的歷城、章丘,以及周村、淄博、博山等地,多次參加民間藝術表演、票友大賽和文化下鄉(xiāng)演出等活動,被評為“山東十佳劇團”。
2015年起,五音戲傳承人馬乃芬(馬乃轉)開始在大寨小學、樂橄兒學校、章丘區(qū)實驗中學等地教孩子們學唱五音戲,在孩子們中間推廣這項非遺項目。
為進一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挖掘“青野五音戲”民間藝術文化,傳承弘揚五音戲這一地方戲曲精粹,文祖街道還聘請專家,規(guī)劃設計出“中國五音戲之鄉(xiāng)”的宏偉藍圖,并充分利用能工巧匠,建設了古戲臺、五音戲博物館和傳習所,打造出展示“戲魂鄉(xiāng)韻”的“五音戲長廊”。
另一項非遺項目——章丘梆子也是誕生于章丘。
章丘梆子又名山東吼、章丘嘔、靠山梆子。章丘區(qū)官莊街道石匣村是山東省非遺章丘梆子的發(fā)源地和傳承地,在章丘梆子傳承人于亮興的努力下,不斷嘗試把文化產(chǎn)業(yè)與旅游相結合,2019年5月“章丘梆子戲曲博物館”一期工程的3個展廳在石匣村布展完成并對外開放。2019年8月,在石匣村舉辦了“過半年民俗節(jié)”,打出了“吼一嗓梆子腔、喝一碗伏羊湯,看大戲、吃伏羊、過半年”的文化名片。2020年8月,石匣“過半年暨第二屆鄉(xiāng)村振興戲劇節(jié)”隆重舉辦,劉蘭芳、李宏圖等中國戲劇曲藝名家共聚石匣,交流研討、共繪戲劇傳承文脈,采風石匣、體驗“過半年”古樸韻味,同臺演出、品味戲曲文化魅力,為章丘梆子的傳承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鄉(xiāng)村振興打造出更具魅力的文化品牌。
萊蕪賈家洼傀儡戲是一門集演唱、伴奏、戲劇表演等為一體的民間綜合性藝術形式,也有著“江北第一傀儡戲”的稱號,至今已傳承七代。近年來,賈家洼傀儡戲劇團在演出《西游記》《單刀赴會》等傳統(tǒng)經(jīng)典劇目的同時,也陸續(xù)推出新創(chuàng)劇目。今年春節(jié)期間,賈家洼傀儡戲還開展線上直播,通過直播的方式讓傀儡戲在云端綻放,走向了更為廣闊的舞臺。
此外還有濟南皮影戲、王皮戲、柳子戲、山東梆子等戲曲劇種,這些小眾的戲曲體現(xiàn)了當?shù)剜l(xiāng)土文化與生活風貌,也一起組成了濟南的非遺戲曲大家庭。(陳煒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