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遷精神”向西而歌
“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上世紀五十年代,有一批青年師生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從上海遷往西安。他們要在這片黃土地上建立一所新學校、籌劃學科發(fā)展、培養(yǎng)西部科技人才……
實現(xiàn)從0到1的跨越并不容易,“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yè)”成為激勵師生們的信念和誓言,有教師義無反顧地賣掉上海的房產,帶頭西遷;有學生踴躍隨行,在簡陋的校舍里迅速開展科研工作……交通大學的6000多名師生扎根黃土地,實現(xiàn)了中國式的“大樹西遷”奇跡。
如今,在西安交通大學的校園里,坐落著率領內遷西安的老校長彭康、中國電機工程專家鐘兆琳、熱能動力工程學家陳學俊的雕塑,每年的校慶日、清明節(jié)、國慶節(jié)等特殊日子,雕塑下總會擺滿鮮花。
“一直都有人記得他們,永遠都記得?!蔽靼步淮蠼ㄖW專業(yè)碩士生鄭睿每每想起這個畫面,總會觸動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西遷精神永遠和師生們同行,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激勵著千千萬萬名新時代的青年學子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堅守一方熱土,撐起一片藍天
從黃浦江畔到渭水之濱,“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一本西遷人的“愛國語錄”中記錄下了那個時代青年們的錚錚誓言,“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黨讓我們去哪里,我們背上行囊就去哪里”“始終與黨和國家的發(fā)展同向同行”“愛國沒有選擇項,奮斗永遠進行時”……
“老一代科學家留下的精神,是新時代青年不斷努力和奮斗支柱”。西安交通大學有一支被稱為“三秦楷?!钡木W絡化系統(tǒng)工程團隊,電信學部教授徐占伯就是其中一員。2017年,徐占伯放棄了美國巨頭互聯(lián)網公司拋來的橄欖枝,回母校繼續(xù)從事科研工作。在他看來,交大學子是在西遷精神的滋養(yǎng)中成長起來的,正是因為西遷老教授無私奉獻的精神,才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交大青年科研人。
把基礎研究和學科做好,就要有腳踏實坐“冷板凳”的耐心。對于扎根西部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來說,西遷精神還包含著科研人為國家科學發(fā)展所做的創(chuàng)新和努力。
前不久,由網絡化系統(tǒng)工程團隊打造的榆林科創(chuàng)新城零碳分布式智慧能源中心示范項目建成投用,這是世界首個實用化和規(guī)?;闾贾腔勰茉粗行模瑸閷崿F(xiàn)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了新的技術路徑。在團隊創(chuàng)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大電信學部主任管曉宏的帶領和影響下,團隊一次又一次攻克“卡脖子”技術。
長期以來,團隊以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為目標,堅持自主創(chuàng)新,“始終與國家的發(fā)展同向同行”。盡管管曉宏已年近70歲,但他堅持和團隊成員前往科研項目一線。老一輩科研工作者不怕吃苦、不畏艱難的精神,深深打動著每一個學生。
曾經,為了完成一項前沿研究,徐占伯和團隊成員十幾人擠在一間不足30平方米的房間里,日復一日進行科研工作,雖然艱苦卻又充實,徐占伯覺得心里是踏實的,未來的日子充滿光明。
西遷精神跨越時代在師生間傳遞著,他們作出同樣的人生選擇,站在同樣的講臺上講述著相同的故事。徐占伯在課堂上經常會講西遷老教授的故事,他覺得只有真正提高青年科研人的格局和追求,把科學家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傳播給更多的人,才能源源不斷為西部提供更多的創(chuàng)新科技人才,實現(xiàn)西部發(fā)展。
“或許我們與老一輩西遷人面臨的問題不同,但新時代需要用這樣的精神去解決新問題。”徐占伯說。
成為西遷精神的“新傳人”
“西遷的偉大之處在于將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發(fā)展相結合”“西遷告訴我一個道理,國家強盛需要我們永不停歇地奮斗”……在交大西遷博物館厚厚的留言簿上,留下了新時代青年感人至深的話語。2018年,西遷博物館建成開館,這里記錄下的是老一輩西遷人波瀾壯闊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和輝煌成就,開啟的是一段交大青年學子的乘風破浪之旅。
“歷史就發(fā)生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上,我們生長在這片土地,當然要肩負起傳承紅色基因的責任?!编嶎J俏鬟w博物館學生志愿講解員,也是西安交通大學學生微宣講團(筑夢社)副團長、西遷精神宣講隊隊長,曾經的一次博物館講解員招募活動讓她與“西遷精神”結緣。如今鄭睿講述西遷故事已經3年多了,西遷精神早已成為她用實際行動踐行青春夢想的坐標。
鄭睿在西遷博物館進行了100多場志愿講解、面向社會單位以及中小學進行過幾十次宣講,每一次演講稿都被她用五顏六色的彩筆標注出密密麻麻的知識點。鄭睿喜歡搜集西遷過程中發(fā)生的小故事和小細節(jié),她在原稿件的基礎上進行5倍的擴充,最終才形成自己的宣講稿。
讓鄭睿印象很深的是,西遷過程中,學校最年輕的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熱能動力工程學家陳學俊的故事。當年,陳學俊舉家來到西安,交大新建校區(qū)還是土路,陳學俊的女兒哭著說:“花裙子上濺滿了泥點?!边@個小故事就像一場電影一樣在鄭睿腦海中一次又一次地浮現(xiàn),她也在思考如何讓小朋友明白西遷的意義。
“孩子不懂什么是西遷、什么是偉大的事情,等他們長大之后才明白西遷人是作了多么偉大的決定?!焙髞?,鄭睿去往小學宣講時,經常把“西遷”比作“搬家”,她會告訴小朋友:“那個地方沒有家里條件好,但你們在那里用功讀書,未來就會因為你們而變成一個非常漂亮的地方?!?/p>
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教授劉源是學生微宣講團指導教師,在與學生交流中,他經常會結合毛澤東同志的《論十大關系》中沿海與內地的關系,講為何西遷,為何這會成為一段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講聽黨指揮跟黨走的內涵,60多年前的交大人是如何做到的,面向新時代的青年學子又該做些什么……劉源印象很深的是,經常有學生在課后向他分享在校園里偶遇西遷老教授的激動和興奮、聽到西遷故事所受的震撼,“對于交大學子來說,西遷精神并不是停留在書本上、語言上的表述,他們明白這就是發(fā)生在自己校園的故事”。
開啟“二次西遷”新篇章
2020年12月31日,對于交大師生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日子。這一天西安地鐵5號線的“西遷號”主題列車開始試運行。這趟連接起西安交大興慶校區(qū)、曲江校區(qū)和中國西部科技創(chuàng)新港的列車,開啟了新時代師生的“二次西遷”之旅。
作為地域融合發(fā)展的新平臺,地處咸陽與西安之間的中國西部科技創(chuàng)新港,將會迎來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和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在西安交大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韓銳看來,這將為解決中西部科技發(fā)展不均衡的問題貢獻交大青年的力量。
一代有一代人的使命,響應祖國“一帶一路”建設號召,為西部科技發(fā)展貢獻青年力量,是新時代西安交大學子的使命。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西遷精神的內涵,學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了一門叫作《西遷精神與大學文化》的思政課,結合黨史、校史、“西遷精神”,講述著“天邊”和“身邊”發(fā)生的西遷故事。
“教師需要帶領學生深度理解愛國主義的基本內涵、時代要求和踐行路徑,不僅僅只是表現(xiàn)小情感,更要體現(xiàn)大情懷?!表n銳覺得,在新時代下講“西遷精神”就要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真正明白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鄉(xiāng)村振興的意義,才能夠有更加清晰的人生定位和方向,進而學會適應時代需要實現(xiàn)人生價值。
如何實現(xiàn)情感共鳴?如何更加生動地還原西遷老教授把青春和熱血灑在西北黃土地上的故事?如何讓西遷精神的火種代代相傳?在西安交通大學,還有很多師生在用青春的力量讓“西遷精神”扎根在每一名學子心中,傳播到祖國的大江南北。
近年來,西安交大打造了紀錄片《西遷紀》、廣播系列劇《大樹西遷》、原創(chuàng)廣播音樂劇《西遷西遷》、長篇報告文學《西遷人》、學生原創(chuàng)話劇《追憶西遷年華——向西而歌》、原創(chuàng)歌曲《夢朝遠方》以及主題油畫展……
西安交通大學醫(yī)學部本科生王方舟是《追憶西遷年華——向西而歌》的主演,在劇中他飾演西遷教授陳志鴻(化名)。對于王方舟來說,他仿佛回到了上世紀那段波瀾壯闊的西遷歷程中,體會著那個時代的青年關于“抉擇”的人生課題。
是否要從上海遷往西安?遠在上海的母親病危,如何在小家和大家之間取舍?面對新的歷史環(huán)境,要不要重返上海?面對環(huán)境的未知和條件的艱苦,劇中人物陳志鴻發(fā)出過數(shù)次青春疑問,卻一次又一次地作出留在西安的決定。伴隨著劇中人物從迷茫到堅定的轉變,王方舟也收獲了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和成長。
“為祖國的科學事業(yè)貢獻自己畢生的力量!”這是話劇結束時青年演員喊出的鏗鏘誓言。在王方舟看來,一次又一次的演出可以落幕,但新時代青年的新征程才剛剛開始,“深入情景,方能體會到西遷人的偉大,當大家舉起右拳一起宣誓的時候,那是一種驚濤拍岸的力量”。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許子威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