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支科考隊正在青藏高原開展科考 一起探秘地球“第三極”
2017年8月,我國正式啟動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這段時間,多支中國科學院科考團隊仍在青藏高原開展科學考察。創(chuàng)新之源、啟航新篇,今天我們就跟著青藏科考來探秘地球“第三極”。
從今年7月10日開始,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北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研究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和北京大學等組成的2023慕士塔格聯(lián)合科考隊,在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展開為期2個月的綜合科學考察。慕士塔格峰位于帕米爾高原,屬于典型的西風帶氣候影響區(qū),作為青藏科考的一部分,此次考察對于研究青藏高原西緣的氣候環(huán)境具有重要意義。
首次在慕士塔格峰極高海拔鉆取梯度淺冰芯
科考分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 徐柏青:研究西風帶大氣垂向變化特征及其對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在慕士塔格海拔7200米和擴擴色勒海拔5800米鉆取深冰芯。
此次慕士塔格綜合科考具有很高的挑戰(zhàn)性,科考團隊搭乘直升機先飛到慕士塔格海拔6350米的冰芯鉆取點,再徒步到海拔7500米處,每隔100米向下鉆取淺冰芯。這也是慕士塔格峰歷年科考中第一次在極高海拔鉆取梯度淺冰芯。
科考分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 徐柏青:在海拔6350米建立觀測站,系統(tǒng)開展大氣水汽穩(wěn)定同位素、大氣氣溶膠、溫室氣體、大氣臭氧和冰-氣界面光化學過程等觀測。結合“巔峰使命”珠峰地區(qū)的科學考察,為西風-季風協(xié)同作用對青藏高原氣候環(huán)境影響尋找關鍵證據。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姚檀棟:所以青藏高原的科學考察研究,在印度季風影響的珠峰、希夏邦馬峰、卓奧友(峰),這樣一些極高海拔地區(qū),同時還要在西風影響的慕士塔格這樣一些地區(qū),把極高海拔地區(qū)的氣候變化以及它的影響過程要搞清楚。
多年凍土系統(tǒng)考察正在青藏高原腹地開展
除了冰芯,凍土芯等也是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員們青睞的“寶貝”,它與第二次青藏科考聚焦水、生態(tài)、人類活動,服務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目標密切相關。多年凍土是青藏高原冰凍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幾天,綜合考察團隊正在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果洛州瑪多縣開展多年凍土系統(tǒng)考察。
科考隊員用無人機記錄下一片高寒草甸出現滑塌,看起來有點像草甸的“傷疤”,其實是高原多年凍土融化形成的熱融喀斯特地貌。這種地貌是顯著的氣候變暖造成的相對劇烈的多年凍土融化形式,對當地的植被、水文、工程建設安全等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及其動態(tài)變化是第二次青藏科考關注的重點之一。
本次綜合考察,涉及地形地貌、水熱條件、植被、土壤、水文等多個方面。為了獲得一手的調查資料,22名科考隊員在海拔4760米的高寒草甸上相互配合,采集凍土土芯。
科考分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 丁金枝:因為凍土的介質復雜,包含土壤、巖石、砂礫、冰、水、泥漿等等,所以完整的凍土土芯的獲取,對于凍土科學家來講一直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我們本次通過技術改良獲得的大量完整漂亮的凍土土芯,是非常珍貴的。
最新數據 珠峰頂部積雪厚度為9.5±1.2米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每天都會早幾秒鐘抵達珠穆朗瑪峰。在世界之巔,水升為云,云降為雪,雪終年不化。
近日,珠峰頂部積雪厚度也有了最新數據,7月8日,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公布了在“巔峰使命”珠峰科考中,科考隊員利用雷達剖面測量方法測得珠峰頂部最新積雪厚度為9.5±1.2米,這也是來自地球之巔珠峰頂部積雪厚度的最新數據,受到全球廣泛關注。此外,在2022和2023連續(xù)兩年的“巔峰使命”珠峰科考中,還首次取得海拔梯度間隔100米樣品支撐的珠峰頂部冰雪樣品。據了解,第二次青藏科考實施六年來,大量的創(chuàng)新性科考數據成果被匯聚到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目前已經集成發(fā)布了近6000個科學數據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