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偶像觀”變化令人欣慰
【光明時評】青少年“偶像觀”變化令人欣慰
【光明時評】
有機構近日對1560名14至35歲青少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8.5%的受訪青少年對科學感興趣,93.7%的受訪青少年表示會以科學家為人生榜樣。而同期另一項研究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北京中小學生的十大偶像選擇中,科學家位居榜首,比排名第二的影視明星比例高出1倍以上。
從前些年有機構調查顯示“超9成孩子將娛樂明星當作自己的榜樣和偶像”進而引發(fā)社會擔憂,到如今“超9成青少年以科學家為榜樣”“科學家成為青少年‘第一偶像’”,盡管調查統(tǒng)計的主體、方法不同,但如此明顯的反差依然很能說明問題:近些年青少年的“偶像觀”的確在悄無聲息發(fā)生深刻變化。越來越多青少年認識到,相較于一夜成名的所謂“明星”,那些埋頭苦干、艱苦研發(fā)、經(jīng)世濟民的科學家更有“偶像價值”。這真是一種令人欣慰的變化。
偶像是理想的自我、心中的未來。個體崇拜什么樣的偶像,暗示著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群體推崇什么樣的偶像,對應著時代的價值標準。為什么人們對一度甚囂塵上的“明星崇拜”憂心忡忡?因為曾經(jīng)一些演藝明星給孩子們傳遞的是“拜金主義”“娛樂至死”“一夜成名”等錯誤的價值引導,一些網(wǎng)紅主播渲染的是“奢靡消費”“一夜成名”等消極的行為示范。如果那樣的價值觀被當成時尚、奉為標準,我們怎能不為下一代憂心?
從李四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輩科學家,到陳景潤、黃大年、南仁東等一大批新中國成立后成長起來的杰出科學家,我國一代代科學家埋頭苦干、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攻堅克難,“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為科技進步、民族富強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身上散發(fā)著理想之光,他們才是這個時代最閃亮的星。
還記得2019年9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出席湖南農(nóng)大開學典禮時,引得學?!叭f人空巷”,校園秒變“大型追星現(xiàn)場”,這樣的偶像崇拜才有時代意義;還記得鐘南山等專家到高校演講,受到空前歡迎,這樣的追星故事才打動人心;還記得屠呦呦獲諾獎后,很多學子因之激蕩起科學濟世的理想,這樣的榜樣激勵才有持久回響……科學家成為下一代的榜樣,成為被追捧的對象,實際上是一種主流價值觀的回歸。對此我們既要樂見其成,更要積極推動、促其深化。
科學家的嚴謹認真決定了他們習慣于埋頭苦干,往往不注重、不愿意主動宣傳;而一些明星藝人熱衷于光鮮亮麗、引人奪目,甚至炒作話題、吸引關注。打撈科學家的故事,傳播好科學家的精神,把科學家可親可愛、生動活潑的一面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是媒體、科技部門、教育部門的責任。進一步打通青少年與科學家近距離接觸、參與科學研究的渠道,是“明星般互動”的需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讓科學家經(jīng)常性地“上頭條”“上熱門”,相關部門在制度上應有更多安排。
科學家成為青少年“第一偶像”只是第一步。讓“第一偶像”成為導師、榜樣、示范,榜樣身上“看得見的哲理”,才能轉化為指引后學不斷投身科學、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生生動力。
(作者:李思輝,系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