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人口观看,亚洲天堂国产,日本在线视频精品,a黄视频,黄色福利午夜视频,亚洲免费综合色在线视频,嫩草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國這十年:制造業(yè)在路上

發(fā)布時間:2022-08-22 10:15: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這里是北京東六環(huán)入地改造工程,正在地面50米以下掘進的京華號是我國目前正在施工的最大的盾構機之一。就在今年4月,它成功下穿了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樞紐和京哈鐵路兩個特級風險源,現在正在以每天20米左右的速度穩(wěn)穩(wěn)地向前推進。

  孫長松 中鐵十四局北京東六環(huán)項目盾構副經理:我們盾構機開挖直徑是16米07,我們地表沉降基本上始終保持在3毫米以內。

  國際上,盾構機施工的標準一般是沉降不超過30毫米,隆起不超過10毫米,這臺中國盾構機的控制精度遠高于國際標準。今天,中國隧道工程中使用的盾構機90%以上都是國產,在全球,中國盾構機的市場份額已接近70%。讓人難以想象的是,就在20年前,中國還沒有一臺自己的盾構機,可以用于這樣的工程。盾構機,它的正式名稱叫做全斷面隧道掘進機。一臺盾構機包含上萬個零部件,產業(yè)鏈涉及機械制造、電子元器件、液壓管路等多個工業(yè)領域,因為系統(tǒng)復雜、集成度高,也有人把它稱為機械制造皇冠上的明珠。

  北京盾構工程協(xié)會理事長 吳煊鵬:用句通俗的話,我們盾構機就是一個隧道工廠,在以前由于我們國家在技術方面存在著很多缺口,不能生產。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fā)展,基礎設施建設也在加速。

  1997年,為了建設西康鐵路秦嶺隧道,中國第一次進口了兩臺德國盾構機。盾構機施工不僅效率大幅提升,而且施工過程安全性大大提高。但是,在享受安全高效的同時,中國人也不得不接受高昂的設備費用,和并不順暢的售后服務。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 中國中鐵盾構專家 李建斌:兩臺將近七個億,外國人這個服務費非常高,服務的時間非常短,每天就是八小時,過了人家不上班,我們是三班制,他是一班制,機器壞了我們就要等,這個是對我們刺激非常大,你不掌握技術,所以說你處處受制于人。

  2006年之前,中國從國外進口了130多臺盾構機,花費上百億,卻處處受制于人。當時,國內許多工程機械設備都面臨這樣的困局。

  中國工程院院士 浙江大學高端裝備研究院院長 楊華勇:大噸位的起重機、挖掘機大量進口,咱們就沒有自己的,中國不是說做不出來,而是做出來可靠性不好,不能上批量。

  關鍵技術買不來也等不來,面對日益迫切的建設需求,2002年,包括盾構機在內的一批工程機械裝備研發(fā)被列入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863”計劃,校企聯(lián)合開始破解盾構機研制背后的密碼。

  2004年,我國可以實現軟土作業(yè)的國產地鐵盾構機“先行號”在上海成功下線;2008年4月,我國第一臺可以在復雜地質中作業(yè)的“中國中鐵1號”在河南成功下線,2009年,它成功完成了天津地鐵3號線的相關路段施工。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 中國中鐵盾構專家 李建斌:我們第一臺出來以后,國外裝備就大幅降價,它再像過去那么貴,沒有市場。

  跟普通機械設備不同的是,盾構機是定制化產品,每一臺設備都需要結合實際的工程單獨設計。不同的地質、不同的施工隊伍,會有不同的需求。

  中鐵十五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董事長 黃昌富:比如說砂卵石地層,對這個刀具的磨損是非常厲害的,所以我們就給它這個刀具的配置要提出我們的要求和建議。

  刀具刀盤的設計研發(fā),一直是盾構機國產化的重要課題。

  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志國:這個是隧道掘進機的滾刀,特別關鍵的是滾刀的刀圈,就是它外邊鑲上這個,它是破巖的一個關鍵的一個零部件,原來質量好的滾刀的刀圈多采用進口。

  高質量的滾刀刀圈,既要有一定的硬度,也要有足夠的韌性,產品要達到高標準,最關鍵的是要研發(fā)合格的材料和成熟的加工工藝,這不僅需要先進技術研發(fā),更涉及基礎的科學研究,由企業(yè)承擔有些困難。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對盾構機國產化的研究支撐,一直沒有停止,黨的十八大以來,盾構機相關技術研發(fā)又入選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973計劃)中。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高端裝備研究院院長 楊華勇:863是高技術計劃,973是重點基礎研究計劃,0到1我們走了一遍,但還是好多基礎技術,特有的關鍵技術沒吃透,所以就來做一些基礎研究。

  在國家科研項目的推進下,高校著力基礎技術的研究,企業(yè)將最新研究成果應用到實際工程中并積極反饋效果,繼續(xù)協(xié)同研發(fā)和創(chuàng)新。

  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志國:我們在研究這個刀圈的時候和清華大學等大的院校,專業(yè)的院校進行合作,經過我們實驗以后我們2018年實現了國產化,目前整個中國市場上的刀具國產的刀具占到了90%。

  一臺盾構機,類似這樣的核心技術有上百個,包括液壓系統(tǒng)、控制系統(tǒng)等都在國家級科研項目中得到了攻關。同時,中國巨大的工程市場給盾構機關鍵技術的研發(fā)和迭代提供了最好的試煉場。

  2012年,成都地鐵2號線、4號線開工建設,國產地鐵盾構機成功掌握了我國西部富水砂卵石地層盾構施工的技術;2014年,廣州地鐵7號線建設中,國產盾構機成功穿越我國華南復雜斷層地質,攻克世界級難題;2017年,松花江引水項目中,我國當時直徑最大的硬巖隧道掘進機首次成功完成水底作業(yè)。

  在盾構機生產企業(yè)的這個展覽室里,藏著中國盾構機技術不斷進步的密碼。

  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志國:這個罐子里面儲藏的都是我們從我們各個隧道掘進機施工的項目上收集回來的地質樣本,中國的地質條件應該說是整個地質的博物館,各種各樣的地質都有,所以我們在不同的地質都有大量的在地質適應性的設計上的一些積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大批鐵路、公路基礎設施建設開始加速、多地引調水工程、城市地下管廊建設等開始動工,對盾構機的需求激增,每年達到上百臺。

  中國工程院院士 浙江大學高端裝備研究院院長 楊華勇:2002、2003年的時候,說一年需要三十臺,我們就覺得三十臺,那都是最大膽的論證,沒想到后來跟高鐵上來,然后鐵路,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都要。

  新需求刺激新供給、引領新創(chuàng)造,這也是中國盾構機這一先進裝備成功的另一重要密碼。中國盾構機錨定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

  北京盾構工程協(xié)會理事長 吳煊鵬:比如廣州發(fā)明了雙模盾構,在修建蒙華鐵路白城隧道的時候就設計了一種馬蹄形盾構,這種形狀也是世界首創(chuàng)。

  走過二十年自主創(chuàng)新之路,中國盾構機開始走出國門。

  2012年,馬來西亞吉隆坡地鐵項目開始招標,中國基建企業(yè)將中國盾構機推薦給了業(yè)主,馬來西亞方面的專業(yè)團隊特意飛到中國考察,在確認了中國企業(yè)的能力后,同意先進口一臺中國盾構機。

  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志國:(工程)當中設備它通過了,一個大的球一樣的巖石,這個是當時在地質勘察階段是沒有發(fā)現的,但是就是因為盾構機設計的它的性能是比較好的,整個的項目掘進是非常成功的。

  一傳十、十傳百,在隧道掘進這個行業(yè)里,中國先進裝備跟著中國建設力量走出國門,不斷征服外國施工團隊。

  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飛香:我們針對性設計強,性能可靠,價格優(yōu)惠,服務快捷。形成了在價格、性能、質量服務等方面的綜合優(yōu)勢,就能夠比國外的盾構機,比國外的裝備性價比更高,更有競爭力。

  2013年以來,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的推進,中國盾構機迎來了新的發(fā)展契機,如今已經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意大利CMC公司亞太區(qū)總經理 保羅·毛里:這確實是一臺好機器,還有中國企業(yè)的服務也非常好。

  2019年12月俄羅斯莫斯科地鐵項目中,中國盾構機貫通隧道。

  莫斯科工程院地鐵九處副總經理 謝爾蓋·維納格拉多夫:中國產的隧道盾構機展現出自己的優(yōu)勢,隧道掘進速度正常,甚至還能超出預期。

  意大利托托建筑公司總經理 阿方索·托托:我們萬事俱備,就等中國的盾構機來開工了。

  制造業(yè)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裝備制造是國之重器,是制造業(yè)的脊梁,也是國際競爭的焦點。和盾構機一樣,中國很多先進裝備都是通過埋頭苦干、自主創(chuàng)新,走出了一條從跟跑到并跑,到實現部分領域在國際上領跑的發(fā)展之路。

  福建福清 華龍一號核電機組

  每天,中核集團福清核電的值班人員都要把設備的運行情況進行仔細檢查。這里共有6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年發(fā)電能力約500億千瓦時。今年3月25日,中核集團福清核電6號機組正式具備商業(yè)運行條件,標志著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全面建成。中國已經是繼美、法、俄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

  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 邢繼:我們在華龍一號整個研發(fā)技術體系上面,包含了很多自主知識產權,到目前為止大概716項專利,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發(fā)明專利,我們的反應堆設計采用177組,燃料組件國際上大量建設的壓水堆百萬千瓦級壓水堆他們的采用157組,我們增加了20組燃料組件以后,使得我們核電站燃料線功率密度降低,更安全了。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核能行業(yè)協(xié)會專家委員會主任 葉奇蓁:從總的技術水平可以這樣說,我們已經從跟跑進入了并跑,也可以說在某些方面我們比別人還強一些。

  在華龍一號機組模型前,總設計師邢繼向記者介紹機組的特點時,話題離不開“創(chuàng)新”二字。

  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 邢繼:創(chuàng)新了很多用于提升核電站安全的一些措施。比如像我們把傳統(tǒng)的能動的安全措施,與創(chuàng)新的非能動安全措施結合在一起,使得我們能夠更好應對共模故障,比如像全場失電這樣的一些故障,比如像福島發(fā)生核事故這樣一些原因。

  華龍一號不僅承載著幾代中國核電人的自主創(chuàng)新理想,也折射出中國核電堅持自主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歷程。它的誕生,一波三折。1990年,伴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引進法國技術在廣東大亞灣開建第一個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剛工作兩年多的邢繼被派去現場擔任工程師。那時整個中國核工業(yè),都只是“小學生”,沒有高標準的設計,裝備制造水平也十分落后,甚至連符合法國技術要求的水泥、鋼筋等基本材料都需要進口。邢繼心里始終憋著一股勁,一定要設計出完全自主技術的百萬千瓦級核電站。

  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 邢繼:我們在想我們?yōu)槭裁粗荒苋ギ攧e人的學生,為什么我們自己不能夠成長起來有我們自己的東西,1998年,我們啟動了相關研發(fā)工作。在那兒以后,就沿著大型先進壓水堆自主研發(fā)這條曲折道路上,我們不斷一步一步往前邁進。

  堆芯技術是核電的核心技術,如果受制于人,自主核電也就無從談起。從那時起,中國核電人就開始堆芯自主研發(fā)設計的探索。堆芯研發(fā)涉及336個系統(tǒng),25個學科,計算量超乎想象。最難的是要研制出多種堆芯型號進行比較。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副院長 唐傳寶:在研討過程當中最終通過頭腦風暴,大家的討論,形成了一個叫177堆芯的這樣一個方案,在這個基礎上也形成了核電技術方案,這也是我們華龍一號的一個雛形。

  從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到自主創(chuàng)新核心技術,兩條腿走路并不容易,2005年自主“二代+”核電技術方案CP1000(飛字幕)出爐。2011年,CP1000研發(fā)團隊完成了初步設計和初步安全分析報告,就在這時,2011年的3月11日,日本發(fā)生了福島核事故。如何保證中國新建的核電機組滿足國際上最高安全標準?中核集團果斷放棄CP1000建設,緊急推動提前布局的第三代核電技術ACP1000的自主研發(fā)。ACP1000就是華龍一號的前身。核電人之所以將其命名為華龍一號,取意“中華復興、巨龍騰飛”。2015年5月7日,中核集團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核電5號機組正式開工建設。核電建造非常復雜,國際上有一個“首堆必拖”的魔咒。

  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 邢繼:研發(fā)好了,反而一旦進入工程以后拖延很厲害,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暴露出來了。

  核電建造,安全是生命線,要打破“首堆必拖”的魔咒,就要精益求精,在建造過程中哪怕是微小部件都不能出任何差錯。一次,調試人員在一個小小的流量控制孔板驗證過程當中發(fā)現這個孔板的孔徑設置不符合要求,需要馬上調整。

  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 邢繼:調試人員,把這個情況反映給設計,我們駐現場設計代表,就立刻開始計算,因為這套系統(tǒng)就是他們設計的,他們完全掌握這套系統(tǒng)設計原理以及要求,因此很快調整了設計,而廠家那邊都準備好了,馬上按照新的修改的設計圖紙進行加工。

  在自主化技術的支撐下,華龍一號建設打破了“首堆必拖”的魔咒,2021年1月30日,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核電5號機組投入商業(yè)運行。

  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 邢繼:68.7個月,把它建成了,(首堆建設)國際上都超過100個月,我們核電建設隊伍,應該說我認為是世界上最強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核能行業(yè)協(xié)會專家委員會主任 葉奇蓁:所有這些這樣一整套基礎打下來方方面面都是立足在自主的基礎上。從研發(fā)、設計、建造、設備制造、運行包括管理,自主是最根本的思路。

  如今,華龍一號技術在國內外已經多處開花,中核集團海南等地的機組正在建設中。分布在廣東、浙江等地的中廣核集團的華龍一號多臺機組也在建設中,近年內將建成投運,其技術的安全性、成熟性贏得國際認可,今年2月,還通過了國際最嚴苛的核電技術審查——英國通用設計審查(GDA)。

  中國廣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 王鑫:為什么說它最嚴格就是因為它要求按照當今最好的、最可靠的、最安全的技術,要應用在核電上,這是最嚴格審查最核心的本質,我們順利通過了,我們通過這樣的審查,我們進入歐洲用戶,進入世界各地核電市場開發(fā)都具備了條件。

  據統(tǒng)計,目前,中國大陸運行核電機組共54臺,裝機容量為55805.74兆瓦(額定裝機容量)。今年上半年,運行核電機組累計發(fā)電量為1989.99億千瓦時,占全國累計發(fā)電量的5.02%。(全國累計發(fā)電量為39631.1千瓦時)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核能行業(yè)協(xié)會專家委員會主任 葉奇蓁:我們現在核電在運機組的總裝載量世界第三,美國法國之后。而核電的發(fā)電量世界第二,就美國以后,再一個現在我們在建的核電站(數量)世界第一。核電有非常廣闊的前景,應該說這個產業(yè)還在早晨七八點鐘的太陽,還是旭日初升的樣子,技術也在不斷發(fā)展。

  裝備制造是制造業(yè)的“脊梁”。除了核反應堆、盾構機、大飛機、大火箭、空間站等國之重器,汽車制造業(yè)的先進程度也代表著一個國家制造業(yè)的水平。近年來,發(fā)展新能源汽車是世界各國競爭的重點,也被認為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統(tǒng)計顯示,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完成352.1萬輛,同比增長1.6倍,連續(xù)7年位居全球第一,銷量前15名中,自主品牌占據了12席。中國成為了新能源汽車的最大市場。中國是如何做到異軍突起、全球領先的?這背后的密碼又是什么?

  中國工程院院士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 孫逢春: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我們實現了完全的自主,而且我們在技術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產業(yè)上規(guī)模上達到國際領先,這是全球公認的。

  孫逢春,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發(fā)展的見證者。他還清晰地記得我國新能源汽車第一次規(guī)模亮相的情景。那是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500輛自主研發(fā)的新能源客車行駛上路,其中,50輛純電動客車來往于奧運中心區(qū),在國際奧運史上首次實現了奧運中心區(qū)交通工具零排放。

  中國工程院院士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 孫逢春:這也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批規(guī)模比較大的電動客車,當時在技術水平上,我們是國際先進的,因為當時全世界所有的國家電動汽車都是在實驗室階段,怎樣走出實驗室,我們找了一個很好的奧運場景。

  在傳統(tǒng)汽車領域,我國一直處于跟跑狀態(tài),但對于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的研發(fā),不論是傳統(tǒng)的汽車強國,還是追隨者,大家都幾乎在同一起跑線上。本世紀初,我國將新能源汽車研發(fā)作為重點攻關項目,在北京奧運會前突破了核心技術,不論是零部件還是整車制造,都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北京奧運會上規(guī)模亮相的這批車,拉開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化的序幕。

  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原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 董揚:在社會上來說它可以解決能源問題,環(huán)境問題,從技術上來說它是下一個汽車技術重要的賽道,是下一個制高點,中國汽車我們也不能永遠跟隨別人發(fā)展,我們還是應該搶在未來的制高點,所以我們要干電動汽車。

  要實現在新能源汽車產業(yè)上的超車,首先需要形成規(guī)模市場。然而,當時的新能源汽車,充滿電的情況下最多只能行駛150公里,和傳統(tǒng)汽車的優(yōu)良性能相比,落后不少,如何讓市場接納它?如何又能讓企業(yè)愿意轉向新能源汽車賽道?

  中國科學院院士 清華大學教授 歐陽明高:我們就是公共交通率先開始推廣,這個政府出錢就可以了,另外一方面家用轎車給予優(yōu)惠,一個方面是直接補貼,另外一方面還有一些政策優(yōu)惠。

  補貼讓新能源汽車和同級傳統(tǒng)汽車的價格差別迅速縮小,效果立刻反映在產銷量上, 2013年當年新能源產銷量同比都增長了近40%。

  政策驅動讓我國新能源汽車具有了先發(fā)優(yōu)勢,但是,想要實現技術超車、產品超車、產業(yè)鏈超車,還需要靠企業(yè)的自主創(chuàng)新。北汽集團是最早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的企業(yè),最初的嘗試步履維艱。

  北汽新能源公司總經理 代康偉:最初期研究我們整車電控技術的時候,我們甚至聯(lián)合高校的資源,得益于在北京有很多的高校豐富的資源和學科,得益于這樣一些好的資源之后,我們可以把作為整車廠,畢竟是終端,我們把很多資源做了這樣的集成和應用,共同去推動新能源事業(yè)的發(fā)展 我覺得大家找到了這樣一個使命感,也找到這樣一個擔當。

  電池、電機、電控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三部件,其中電池,是制約新能源汽車發(fā)展的關鍵零部件。如何提高電池續(xù)航里程、縮短充電時間,我們并沒有可借鑒的成功經驗,必須要靠自己技術攻關。

  這是一年前的一次針對新材料結構的電池充電測試。研究人員要看看,這個方案究竟能夠把充電時間縮短到多少。

  某企業(yè)乘用車解決方案部副總裁 王升威:溫升不能太高,同時充電速度要快,這兩個是我們快速充電的關鍵。

  不到十二分鐘,電芯就已經完成了80%的充電。

  某企業(yè)乘用車解決方案部副總裁 王升威:好,現在已經升到一百,測試已經成功完成。

  而一年后的今天,工程師們已經將充電時間縮短到5分鐘以內,就能完成80%的充電。不斷技術攻關,讓電池續(xù)航里程也大大超過了最初的150公里。

  某企業(yè)首席科學家 吳凱:我們推出的麒麟電池,在相同的化學體系下,同等電池包尺寸下,電量比海外先進的4680電池可以提升13%,能量密度較10年前大約提升3倍,這也意味著我們的電動汽車能跑600公里、800公里甚至更多。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我國動力電池飛速發(fā)展的十年。在龍頭企業(yè)不斷技術創(chuàng)新的帶領下,我國動力電池達到了全球頂尖水平。中國電池企業(yè)在全球市場份額總和位居第一。

  中國科學院院士 清華大學教授 歐陽明高:我們現在整個中國動力電池的產業(yè)鏈是全球最全的,我們中國電池的產業(yè)規(guī)模是全球最大的,我們?yōu)槿蚺涮滓彩亲顝V的,我們鏈條各個環(huán)節(jié)現在都走在國際前列了。

  從續(xù)航里程只有150公里,到超過600公里,消費者關于續(xù)航里程的擔憂在減少,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越來越高。與此同時,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企業(yè)還致力于產品創(chuàng)新,多樣化的產品受到了消費者的高度認可。

  這里是廣西柳州,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一輛輛小巧時尚的新能源汽車。截至2022年4月底,柳州市累計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12.5萬輛,占當地汽車總保有量的12.5%。像柳州這樣的城市,新能源汽車如此普及,主要原因在于企業(yè)抓住了小城用戶的普遍需求,進行了產品創(chuàng)新,憑著新穎時尚的小型車,成功占領了小型電動車市場。

  某企業(yè)品牌與市場總監(jiān) 張益勤:以小型電動車產品為載體,把企業(yè)技術的硬實力和產業(yè)鏈優(yōu)勢相結合,形成一套政企聯(lián)動的城市新能源規(guī)?;瘧蒙鷳B(tài)建設的解決方案。

  這是一款新能源汽車的智能輔助駕駛的感知系統(tǒng)。憑借車頂部的激光雷達和高清攝像頭,能夠做到識別路上的車輛、人和其他物體,做到一定場景下的智能輔助駕駛。如今,新能源汽車技術發(fā)展日趨成熟,智能化成了未來發(fā)展方向。進入到智能化賽道,中國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車企業(yè)也在蓄力待發(fā)。

  某企業(yè)自動駕駛研發(fā)負責人 任少卿:中國最近五到十年,在這個激光雷達這樣的傳感器的領域,實際上涌現出了一批,從研發(fā)到制造都能做的公司,從這個方案算法里面,其實也涌現了一批能去做這個完整解決方案的一個公司。所以其實我們有理由相信,就是在之后中國的汽車產業(yè),在智能化的這個維度上,它其實在世界舞臺上會占有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重要這樣的位置。

  二十年不懈努力,中國新能源汽車發(fā)展取得國際領先的優(yōu)勢,并且邁向中高端化趨勢明顯。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達到136.7萬輛,九年累計產銷量超過560萬輛,超過了原定500萬輛的目標。到了2021年,產銷量則同比增長一倍多,其中自主品牌占到了總量的74.3%。一項調查顯示,愿意考慮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占比,已經從2017年的20%上升到了2021年的63%,在高收入群體中,這一表現則更為突出,有接近九成的消費者都表示愿意購買新能源汽車。

  中國工程院院士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 孫逢春:我們總體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技術超車,產品超車,包括我們的產業(yè)鏈超車。我們要實現技術自主、產品自主和產業(yè)鏈自主。

  中國科學院院士 清華大學教授 歐陽明高:我們政府的理念創(chuàng)新和政策創(chuàng)新,發(fā)起和引領了這一次新能源產業(yè)的中國新能源產業(yè)的變革。

  除了裝備制造業(yè),消費品制造業(yè)在制造業(yè)中占據相當大的比重。消費品制造業(yè)是重要民生產業(yè),是保障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支撐。在消費品制造業(yè)中,紡織服裝是跟每一個人的幸福指數都息息相關的。

  在寧波市北侖區(qū),這座號稱全球最大的服裝加工廠,連同它分布在安徽、浙江以及東南亞國家的工廠一起,每天生產出約200萬件成衣。全球多個知名運動服飾品牌都由這家企業(yè)來代工生產。

  紹興柯橋,作為全球最大的紡織貿易集聚地,全球近1/4的紡織產品都在這里交易。2021年柯橋中國輕紡城市場群,線上線下兩個市場成交額超過3000億元。

  位于山東泰安市邱家店鎮(zhèn)的姚家坡村,每天進購的30多噸布料,被制作成約16萬條秋褲。這里一年生產的秋褲總長度,加起來能繞地球赤道1圈多,成為名副其實的“秋褲村”。

  中國紡織工業(yè)聯(lián)合會原副會長 研究員 孫淮濱:生產規(guī)模,我們是最大,現在一年大概纖維加工總量是5800萬噸,什么概念呢,占世界50%以上,我們(紡織品服裝)出口去年是3160億美元,是世界的三分之一還多一點。

  中國紡織工業(yè)聯(lián)合會副會長 中國服裝協(xié)會會長 陳大鵬:按照我們中國服裝協(xié)會的推算,現在中國的服裝市場整個的零售規(guī)模應該超過4.5萬億,網上的零售已經超過2萬億。

  從生產,出口,再到消費,支撐這些龐大數字的,正是全球規(guī)模最大,配套最為完整,不斷轉型升級的中國紡織產業(yè)鏈。

  中國紡織工業(yè)聯(lián)合會原副會長 研究員 孫淮濱: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像我們如此豐富、系統(tǒng)、完整的紡織產業(yè)鏈,我們既有上游的原料供給,包括石化的,包括農業(yè)的,同時我們每個紡織的鏈條上的行業(yè),細分行業(yè)應有盡有,然后產業(yè)用紡織品,家用紡織品和服裝,還有我們紡織機械、服裝機械,它是貫穿于整個產業(yè)鏈。

  一件衣服從棉花到纖維,再到織布、染色和成衣,中間需經過幾十甚至上百道工序,紡織業(yè)也因此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在我國擁有數千年歷史的紡織業(yè),隨著改革開放,特別是21世紀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釋放出巨大產能,為全世界源源不斷提供著價廉物美的服裝。而隨著規(guī)模不斷增大,以及內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也給中國紡織業(yè)提出了新的時代命題。

  中國紡織工業(yè)聯(lián)合會原副會長 研究員 孫淮濱:我們自身體量已經非常大了,你要說讓它再加快快跑,我覺得這可能性不大,我們也面臨著市場環(huán)境這種變化,環(huán)保的壓力,還有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這樣一些一系列因素呢,使得我們必須要走轉型升級,要由大變強這樣一個發(fā)展。

  如何變強?自主創(chuàng)新、掌握獨門先進技術,是邁向產業(yè)鏈高端的關鍵。

  盛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繆漢根:這個就是超細纖維,它最細的話可以做到超過頭發(fā)絲的1/50。

  超細纖維廣泛運用于高檔服裝,家紡面料,高性能過濾材料,潔凈材料,高端汽車內飾等多個領域。通俗地說,一萬米長的超細纖維單絲僅有不到0.028克,這也意味著重量112克的超細纖維單絲,便可繞地球赤道一周。只有在高倍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清一根超細纖維的內部形態(tài),這樣一根纖維單絲里,其實還分布著總數為2664根單絲。這種直徑僅為頭發(fā)絲1/100的“海島超細纖維”,就是該企業(yè)從實驗室研發(fā)到工業(yè)化量產的成果。如今,這家企業(yè)超細纖維產品年產量,已經占到全球約60%,成為重要生產基地。

  盛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繆漢根:我們效益很大一部分的保障,就來源于做別人做不了的產品,產品的附加值就比較高,銷售也比較好。

  堅持走差異化路線,做別人做不了的產品,是該企業(yè)從跟跑到行業(yè)領跑的關鍵,近十年來,企業(yè)投入近1000億元打通化纖上下游產業(yè)鏈,新技術產品數量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速。除了不斷挑戰(zhàn)超細纖維的極限,用回收塑料瓶制成的再生纖維,也成為他們主要研發(fā)方向和利潤增長來源。

  盛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繆漢根:我們今年的再生纖維產能將達到35萬噸,比去年翻一番,但需求比產能增長更快,整體還是處于供不應求,一些產品的訂單甚至排到了四季度。

  如何變強?廣泛運用最新自動化數字化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降本增效,是贏得市場青睞的關鍵。 全自動化生產線、紡機數據共享,“智慧大腦”一屏掌控,在山東棗莊,這間高檔新型特種紗線生產廠房內,曾經紡織企業(yè)“千人紗,萬人布”的情景已經成為歷史。通過對信息化技術的充分運用,以及對系統(tǒng)大數據的分析,企業(yè)實現了精細化管理,目前,生產萬錠用工只需要35人。

  中國紡織工業(yè)聯(lián)合會副會長 全國紡織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李陵申:三十多年前那時候是十萬錠的工廠有一萬人,就相當于萬錠用工都一千人,通過智能化工廠,極大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真正實現了紡織工廠夜間無人值守這么一個過去的愿景。

  在江蘇常熟,這個能存放150萬箱衣服的巨大自動化立庫中, 3分鐘就能鎖定一件衣服,并且自動貼上快遞單,傳送到運輸車輛上。 整個倉儲區(qū)單日吞吐量最多可達100萬件, 搬運、分揀、配送、清點庫存全由機器人完成 。

  每隔6秒,企業(yè)大數據平臺上的全國銷量數據都會被刷新,并進行實時市場走向分析。

  中國紡織工業(yè)聯(lián)合會副會長 全國紡織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李陵申:經過這幾年行業(yè)的這種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這種迭代升級,那么整個行業(yè)的勞動生產效率,智能制造水平和整個數字化的服務水平都得到了極大提升,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

  這是大連一家定制服裝企業(yè),除了線下門店,它們的銷售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于網絡訂單,這意味著消費者不僅可以在網上選擇面料,參與款式設計,還可以實現遠程量體,只需要按照要求拍攝照片就可以智能地展示出領圍、腰圍等多個部位的尺寸數據。

  大連隆生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 吳琦:然后這里面你看比如說可以360度可以看到整個衣服,然后比如說拉鏈,如果有些客戶她不喜歡拉鏈可以變成扣子,我們從面料的材質,從顏色,從款式的細節(jié)客戶都可以參與。

  個性化定制、數字化生產,這正是紡織服裝行業(yè)要實現領先發(fā)展的密碼。這得益于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在 5G、工業(yè)互聯(lián)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的信息技術支撐下,很多服裝企業(yè)都建起了自己的智慧工廠,實現向數字化智能制造的轉型。

  中國紡織工業(yè)聯(lián)合會副會長 中國服裝協(xié)會會長 陳大鵬: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智能化這樣新的發(fā)展為這個大規(guī)模個性化定制提供了可能。原來你可能到服裝廠去看,我們的流水線生產的都是一個類別的服裝,但是我們通過把每個裁片,用了不同的芯片,到了這個流水線以后,我們流水線的工人根據每個裁片不同縫合的要求就可以在這個,整個流水線上實現這樣一個我們說的大規(guī)模定制。

  個性化定制極大滿足了人們多元化的穿衣需求,融合網絡時代直播電商這種新業(yè)態(tài),讓服裝行業(yè)從設計到生產到銷售,整個產業(yè)鏈都在發(fā)生系統(tǒng)性重塑。和很多制造行業(yè)一樣,抓住數字時代機遇,邁向智能高端制造,紡織服裝行業(yè)的轉型正是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一個縮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