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闡述“最初中國”圖景:海納百川、務實創(chuàng)新、傳承發(fā)展
中新社太原1月6日電 (高雨晴 胡健)何為“最初中國”?“最初中國”在哪里形成?第五屆山西文化產業(yè)博覽交易會(云上文博會)6日正在進行,其間舉行的系列活動之“文化名家會客廳”講座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山西陶寺考古隊領隊高江濤基于陶寺遺址考古成果及近年來考古新發(fā)現,為公眾闡釋“最初中國”圖景。
陶寺遺址位于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遺址面積400多萬平方米,距今約4300年到3900年,是中原地區(qū)龍山文化遺址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從1978年首次發(fā)掘至今,陶寺遺址陸續(xù)發(fā)掘出城墻、宮殿區(qū)、大型宗教禮制建筑、王陵區(qū)、管理手工業(yè)作坊區(qū)、政府掌控的大型倉儲區(qū)和普通居民區(qū)。
“以陶為伴,以寺為家”。從博士時期的田野考古實踐,到工作后扎根陶寺,對于高江濤來說,其考古生涯是從陶寺開啟的。此次講座中,他將自己扎根陶寺18年之久的考古歷程進行研究和梳理,分別從本意“中國”、“國家”形成、共識“地中”、“最初中國”、最初中國的圖景進行闡述和介紹。
高江濤說,“最初中國”的形成是中華文明探源研究的重要內容,本意的“中國”為四方“地中之國”,最初中國存在著文化母體孕育中的“中國”、誕生了的“中國”、不斷發(fā)展的“中國”等不同歷史進程中的新形態(tài)。
高江濤指出,“最初中國”與晉南關系密切,從政治實體的角度,說明陶寺都邑還要早于著名的二里頭都邑約300年。同時,他闡明“中國”一詞,出現在堯舜禹時代,最初指的就是“晉南”這塊地方,這里曾保留了遠自7000年前到距今2000余年前的文化傳統(tǒng),是中華民族總根系中的“直根”。
此外,高江濤解釋了陶寺文明呈現的“最初中國”圖景中的精神內核。即在中原、河套、海岱、江漢、甘青、江浙等區(qū)域文化的互動碰撞和文化融合中,出現在陶寺的早期國家,具有海納百川、務實創(chuàng)新、傳承發(fā)展的特質,這正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精神標識。(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海南8日-10日部分地區(qū)有較強降雨 之后全島氣溫回升
- 2023年廣州樓市供應: 新增逾八十新盤 剛需改善新品并駕齊驅
- 寧吉喆:推進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是中國內需最大潛能所在
- 廣州元旦樓市熱度回暖 網簽量同比上漲近四成
- 2022年12月全球制造業(yè)PMI降至48.6% 全球經濟下行趨勢未變
- 今年春運鐵路推出便民措施,補票業(yè)務環(huán)節(jié)全面實施電子化
- 中國商家掘金“生肖經濟” 兔元素成熱門IP
- 鐵路上海站2023年春運方案出臺 40天預計發(fā)送旅客955萬人
- “鳥中大熊貓”青頭潛鴨現身鎮(zhèn)江豚類保護區(qū)
- 商家掘金“生肖經濟” 兔元素成熱門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