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來了,小城市準備好了嗎
【新聞隨筆】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fā)布了《社會藍皮書:2023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藍皮書指出,2022年,面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和不斷反復的疫情,中國勞動就業(yè)仍然保持了總體穩(wěn)定的態(tài)勢。想去三、四線城市就業(yè)的大學生占比呈上升趨勢。
雖然想去三、四線城市就業(yè)的大學生比例呈上升趨勢,但總的來看還是較小的。以這份報告的數據為例,2021年想去北上廣工作的大學生占比34.1%,想去二線省會城市或經濟較為發(fā)達的非省會城市工作的大學生占比39.27%,合計超過70%,說明大部分學生依然傾向于“傳統(tǒng)”大城市。當然,此起彼伏的趨勢已經隱然可見,愿意去大城市的學生占比近些年確實在下降。
這本身也屬正常。大城市生活成本的抬升,一定會改變群體的求職意愿。這是市場規(guī)律在起作用,大學生自身的選擇也受這種規(guī)律調節(jié)。未來,如果生活成本反轉,或是大城市的回報率提高,大學生的選擇也可能轉變。
無論大學生選擇北上廣、省會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有一個基本事實在短期內是改變不了的,即大部分大學還是在一、二線城市。改變大學布局恐怕不會像大學生更換就業(yè)地那么容易,目前也沒看到具體的趨勢。這也意味著,大部分學生接受的教育內容、形成的社會關系、養(yǎng)成的思維模式都來自一、二線城市。
而這也將是三、四線城市面臨的挑戰(zhàn),他們能不能接住這些大學生?從各地頻出的“搶人”政策來看,小城市對大學生無疑是歡迎的。那么問題來了,小城市所提供的生活空間與工作環(huán)境,能不能與大學生熟悉的大城市基本呼應呢?能不能形成與大城市大體同構的運轉和管理模式?這將決定這些大學生能不能舒適地融入當地環(huán)境,能不能真正成為本地人。
其實大城市和小城市的軟環(huán)境區(qū)別,大概也不外乎是講究契約還是人情,更趨向于陌生人社會還是熟人社會。經歷了高考,離鄉(xiāng)背井來到大城市的青年更習慣大城市里相對公平的環(huán)境。小城市如果不能在一些規(guī)則塑造上向大城市靠攏,恐怕多少會令大學生缺乏歸屬感,對自己的人生選擇也難免有一種受挫的滋味。就好像曾經的“逃離北上廣”,沒過多久又變成了“逃回北上廣”,選擇三、四線城市的大學生,一段時間后不會再遷徙嗎?這恐怕也很難說。
大學生選擇三、四線城市,是主客觀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于求賢若渴的三、四線城市來說,還是應當做好準備,有誠意地去迎接這些大學生。大學生的到來給城市帶來了機會,可見層面就是就業(yè)人口、智力資源等,不可見層面則是邏輯的改變,為了吸引、留住來自大城市的年輕人,小城市也得走向年輕化和都市化。后者,或許更是一筆有長遠意義的財富。
(作者:夏妍,系媒體評論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