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人口观看,亚洲天堂国产,日本在线视频精品,a黄视频,黄色福利午夜视频,亚洲免费综合色在线视频,嫩草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中國西藏網(wǎng) > 即時新聞 > 國內(nèi)

他最早提出“中華民族”的概念——梁啟超

發(fā)布時間:2023-11-10 14:38:00來源: 解放日報

  陳來

  今年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啟超先生誕辰150周年。1902年,梁啟超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這是“中華民族”一詞在近代歷史上的最早應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央文史館館員陳來教授在“北大紅樓讀書會”上,通過講述“中華民族”一詞的發(fā)展與變遷,展現(xiàn)了梁啟超先生的政治思想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今天,中華民族是唯一代表中國現(xiàn)代民族的共同體名稱,它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中國各民族的代稱,而且是一個與中國的國家、民族、地域、歷史緊密相連的整體的代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是我們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

  我們要切實有效地推進新時代中華民族全體成員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使14億國民真正融合成為一個多元一體、血肉相連、命運與共的大家庭。

  中國為什么叫“中華”

  先來說說“中華”。

  中華就是指中國。那么中國為什么叫“中華”呢?

  在中國歷史上,“中華”這個詞由來已久。遠古時代,華夏先民因為建都在黃河流域的中部,“四夷環(huán)繞”,也就是周圍有不同的民族環(huán)繞著,所以當時華夏先民自稱“中華”,意思是我是居于中原的華夏族?!爸腥A”兩個字,“中”是指處在四方之中,我們在中間,別人在四周?!叭A”是指有文化的族群。

  在《春秋左傳正義》一書中,唐朝學士孔穎達這樣解釋“華夏”兩字:“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中國的禮儀體系非常龐大,所以稱為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穿的衣服非常華美。后來,“中華”這個詞逐漸變成了“華夏”的同義詞。

  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頒行了由長孫無忌領(lǐng)銜撰寫的《唐律疏議》一書,這本書很有影響。后人在《唐律疏議》的釋文中對“中華”一詞做了解釋,說“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意思是親身感受從先王流傳下來的教化,這個民族穿著講究,以忠孝、仁愛為習俗,處世崇尚禮儀,所以中國叫作中華。從這里可以看出,它主要強調(diào)“中華”的文化教育內(nèi)涵。這里的“中華”并沒有涉及任何的種族意義,并不是指某一個族群而排斥另一個族群。

  國學大師張岱年先生曾經(jīng)指出,“中華”兩個字,“中”的意思是四方之中,我在中間;“華”的本意是光輝、有文采,蘊含著文化的發(fā)達。由此可知,從古代以來到近代,我們講的“中華”都不是以膚色、體質(zhì)或血緣等方面來進行民族區(qū)分,它展現(xiàn)的其實是文化層面的不同。以華自稱,也表達了一種文化上的自信。

  “民族”一詞源自日語翻譯

  那么,中華民族的“族”字是什么意思呢?據(jù)專家考證,“族”字最早出現(xiàn)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主要是指聚居在一個地方的有血緣關(guān)系的親屬眾人。“族”字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普遍應用于對有血緣關(guān)系的親屬的合稱。在這個意義上構(gòu)筑了很多詞,像家族、親族、宗族、氏族、族人、王族等,這些都是以“族”為基點的合成詞。但是,古代漢語中的“族”字沒有我們今天講的民族的含義,它只是包含族屬、族類的一般含義。

  古代有沒有出現(xiàn)過“民族”兩個字的合用呢?東漢時期,儒家學者鄭玄曾在注釋《禮記·祭法》時寫過這樣的話:“大夫以下,謂下至庶人也。大夫不得特立社,與民族居,百家以上則共立一社,今時里社是也?!逼渲?,“民”和“族”雖然是第一次連在一起使用,可是這段文字里的民族并不是一個名詞,不具有當代意義的民族的概念。

  鄭玄之后,中國古代還出現(xiàn)過“民族”這個詞,比如《南齊書·顧歡傳》中有這樣一句話:“今諸華士女,民族弗革,而露首偏踞,濫用夷禮?!币馑际悄愕淖鍖俚纳矸菸醋?,可是你的服裝等禮儀改變了。所以說,直到近代,漢語中還沒有抽象出“民族”這個新的社會概念。

  把“民”和“族”兩個字組合成“民族”這個新詞,是近代中國從日語引進的。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大量翻譯西方的著作,當時就把西方英語中“nation”這個詞對譯為漢字“民族”。由于日語翻譯中直接使用了漢字“民族”,所以這個詞就逐漸從日本傳入了中國。

  最早提出“中華民族”概念的人

  梁啟超先生早年參加了著名的戊戌變法,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后被迫流亡日本,直到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才回國。他在滯留日本的14年間,主要從事思想文化的啟蒙活動,成為中國近代重要的啟蒙思想家。在20世紀初期,他在日本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其政治主張影響了一代知識分子,積極推動了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

  1899年,梁啟超在日本發(fā)表了一篇叫作《東籍月旦》的文章,對歐洲的世界史著作進行了評價和介紹。在這篇文章里,他使用了日語翻譯的現(xiàn)代意義的“民族”一詞。

  1901年,梁啟超在《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一文中寫道:“民族主義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義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國也,人之獨立;其在于世界也,國之獨立?!绷簡⒊粲酰诹袕娖哿柚袊那闆r下,要想救中國,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建設(shè)一個民族主義的國家。他把建設(shè)民族主義的國家看作最重要的救國任務。

  同年,他又寫了一篇文章叫作《中國史敘論》,其中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文中,他把中國民族和世界的關(guān)系演變歷史劃分為三個時代:上世史、中世史和近世史。上世史就是指上古史,也就是中國自黃帝以至秦朝統(tǒng)一的這個階段,在這段時期,中國還沒有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發(fā)生關(guān)系,所以他說這是“中國之中國”。中世史,即自秦統(tǒng)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這個階段,這是中國和亞洲各個民族發(fā)生關(guān)系、發(fā)生激烈競爭的時代,梁啟超稱之為“亞洲之中國”。近世史,從乾隆末年開始至今,是中國和全世界、和英美法德這些西方國家開始競爭的時代,也就是“世界之中國”。

  梁啟超在文中明確運用了“中國民族”這個概念,其中含有中國民族總體的意義。他從宏觀上勾勒了三個不同的歷史時代的特點,體現(xiàn)了宏大的歷史學的視野。

  1902年,梁啟超發(fā)表了《論中國學術(shù)思想變遷之大勢》這篇重要的文章。其中,他深有感觸地圍繞“中華”的概念抒發(fā)了一段感慨。他寫道:“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余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我中華有四百兆人公用之語言文字,世界莫及……美哉,我國!偉大哉,我國民!”

  接著,他在論述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學術(shù)思想地位時寫道,“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權(quán)思想者,厥惟齊”,意思是有海權(quán)思想的主要是在齊國這塊地方。這是梁啟超首次使用“中華民族”這個概念,這也是中國人在海內(nèi)外首次使用“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梢哉f,梁啟超是中國最早正式提出“中華民族”概念的人。

  在這篇文章里,雖然他沒有具體地解釋什么叫“中華民族”,但是他提出這樣一個概念,就是為了從文化和血緣的層面強調(diào)中國人共同體的一體性和整體性。同時,他用“中華民族”取代之前的“中國民族”,也是為了突出文化的凝聚意義。

  這個新的概念在梁啟超的筆下出現(xiàn)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個歷史沿革的過程。最早戊戌變法的時候,他強調(diào)“保種保族”。后來他到日本,寫文章推崇民族主義,把民族的概念引入中國歷史進行考察,并產(chǎn)生了對“中國民族”的思考。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思想基礎(chǔ),到1902年,“中華民族”這個詞在他的筆下自然而然地出現(xiàn)了。在這個過程中,他完成了對“中華民族”一詞的創(chuàng)造。這是他對中國近代政治史的一個重要貢獻。

  “中華民族”從抽象到具體

  1903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叫作《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在這篇文章中,梁啟超提出了一個“大民族”的概念。什么是“大民族”?就是聯(lián)合國內(nèi)的所有民族,對于外國人來講這就是一個“大民族”。伯倫知理(1808—1881)是一位瑞士政治學家,他認為,美國人雖然來自不同地域、不同血統(tǒng),但是整個美國不能不說就是一個民族。梁啟超利用這個觀點,認為要聯(lián)合國內(nèi)的各個民族,成為一個“大民族”,以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外族的侵略壓迫。顯然,梁啟超提出的“中華民族”就是一個“大民族”的概念,“聯(lián)合國內(nèi)多數(shù)之民族而陶鑄之,始成一新民族”。

  他提出的這個概念,可以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梁啟超意識到,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大民族”的概念,其實是在強調(diào)它在政治上的聯(lián)合性,把國內(nèi)的各個民族聯(lián)合起來,一致對外,這是它在政治學上的真正價值和意義。聯(lián)合性,這正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特征。

  到了1905年,他又發(fā)表了一篇文章叫作《歷史上中華民族之觀察》。“中華民族”這個詞,全文一共出現(xiàn)了7次,徹底取代了“中國民族”一詞。在這篇文章中,他對中國歷史上的民族做了系統(tǒng)的探討。他認為,從歷史上看,中國至少可以分為8個民族,即苗蠻族、蜀族、巴氐族、徐淮族、吳越族、閩族、百粵族、百濮族。在分別敘述了這8個民族的變遷和歷史流衍后,他指出,這8個民族就是組成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分子。他在文中敏銳地提出了中華民族另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血統(tǒng)的混合性。他說,現(xiàn)今之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種民族混合而成。

  他明確指出,中華民族具有兩大特點,一是政治的聯(lián)合性,二是血統(tǒng)的混合性。從中可以看出,梁啟超的見解和眼光是非常深遠的。由此,梁啟超基本完成了“中華民族”這個概念從最初形成到逐漸成熟的過程。

  20世紀初“中華民族”這個概念的誕生,可以說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它標志著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的自我意識的萌芽和覺醒。完成這個重要歷史使命的是梁啟超先生,因為他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先驅(qū),也是一個著名的歷史研究者,他希望通過“中華民族”這個概念來整合構(gòu)建現(xiàn)代國家,來探索一條救國之路。

  最后,我們還要提到他在1922年發(fā)表的一篇文章,叫作《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在這篇文章中他指出,民族意識非常重要。在之前的文章中,他都是講民族,沒有提到民族意識,而這篇文章里著重提出了民族意識的重要性。他提到:何為民族意識?就是“對他而自覺為我”。也就是說,相對于他人來講,我自認為我是我、我不是他。舉個例子說,“彼日本人,我中國人”,這就是民族意識。凡遇一他族,立刻有“我中國人”這樣的觀念,這個人“即中華民族之一員也”。這是他后期提出的對中華民族、對民族意識的著名論斷,也是對他前期論斷的一個補充。

  從梁啟超1901年在《中國史敘論》里首次使用“中國民族”,到1902年正式提出“中華民族”這個概念,到1922年在《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中特別強調(diào)民族意識的確立是民族成立的要素,“中華民族”這個概念從抽象到具體,在他的心目中是一步一步發(fā)展、一步一步成熟的。事實上,如果沒有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歷史實體這樣一個歷史基礎(chǔ),也就不可能產(chǎn)生梁啟超的這種思想自覺。所以說,中華民族的概念雖然是在近代才出現(xiàn)的,但它的歷史淵源是長久的。

  “中華民族”概念的深遠影響

  自從梁啟超正式提出作為一個整體民族的“中華民族”,這個概念逐漸流行于國內(nèi)的政治界和輿論界。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宣言書》中鄭重宣告:“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tǒng)一。”這個思想也叫作“五族共和”的思想。很明顯,他是受到了梁啟超合漢滿蒙回藏為一“大民族”的思想的影響。1924年以后,孫中山明確提出了中華民族的理念,說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

  1935年,抗戰(zhàn)電影《風云兒女》上映,其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里有這樣一句歌詞:“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從此,隨著激昂嘹亮的歌聲,“中華民族”的概念傳遍大江南北。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成為凝聚中國各個民族、全民抗戰(zhàn)的一個重要動力。正是中華民族的同心同德、浴血奮戰(zhàn),才最終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

  辛亥革命以后,中華民族的理念成了當時人們的基本共識,源頭應該追溯到梁啟超先生對“中華民族”一詞的創(chuàng)造。它對于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各民族的團結(jié),促進中華民族觀念的進一步確立和形成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世紀80年代,著名社會學家、民族學家費孝通先生在《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這篇文章里,以民族學的視角概述中國歷史,明確指出中華民族是既一體又多元的復合體。費孝通先生認為,3000多年前,黃河中游出現(xiàn)了一個由若干民族集團匯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稱為華夏。它像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把周圍的異族逐漸吸收進了這個核心體。它在擁有黃河和長江中下游的廣闊地帶之后,被其他民族稱為漢族。漢族繼續(xù)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日益擴大,而且滲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區(qū),構(gòu)成凝聚和聯(lián)系的網(wǎng)絡,奠定了這個疆域內(nèi)許多民族聯(lián)合而成的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的基礎(chǔ),成為一個民族實體,經(jīng)過民族自覺而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從費孝通先生的這些觀點中,明顯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是受梁啟超早期民族觀念的影響逐漸發(fā)展而成的。

  今年是中國近代史上“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梁啟超先生誕辰150周年。梁啟超先生雖然年僅56歲就因病去世,但是他留下的思想文化遺產(chǎn)是非常豐厚的,值得我們后人在新的時代里繼承與發(fā)揚。

  今天,中華民族是唯一代表中國現(xiàn)代民族的共同體名稱,它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中國各民族的代稱,而且是一個與中國的國家、民族、地域、歷史緊密相連的整體的代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是我們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我們要把所有的工作都向此聚焦,把加強全國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意識這項工作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地位,切實有效地推進新時代中華民族全體成員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使14億國民真正融合成為一個多元一體、血肉相連、命運與共的大家庭。 (解放日報記者 徐蓓 整理)

(責編:陳濛濛)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