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人口观看,亚洲天堂国产,日本在线视频精品,a黄视频,黄色福利午夜视频,亚洲免费综合色在线视频,嫩草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地方

楓涇中洪村來了一群年輕人 十年"隱居"生態(tài)種田

發(fā)布時間:2022-12-07 09:34:00來源: 解放網

  “中國農民畫村”吸引高學歷新村民,構建農文旅跨界融合產業(yè)鏈

  中洪村來了一群年輕人,十年“隱居”生態(tài)種田

  ■本報記者 黃勇娣

  前不久,在滬郊楓涇鎮(zhèn)中洪村,一片正在收割的稻田里,記者見到一群年輕人——他們有的躺在散發(fā)著清香的稻草上,仰望藍天白云;有的正奮力割稻、脫粒,體驗農耕生活;還有的深情朗誦,表達對大自然的感恩,或在田間擺攤,售賣自制的有機奶茶、粗糧餅干、手工香皂……這些人大多定居這里,是這個農場的耕作者,也是中洪村的新村民。

  他們中最早的已在這里居住、耕作近十年,如今已租下村里10多棟閑置農宅,每年水稻剛播種,大米就以每斤20多元的價格被預訂一空。隨著更多新村民的到來,他們還要再租20多棟房子。他們從哪里來?為何定居鄉(xiāng)村?記者多次前往中洪村與這群年輕人交流。

  新村民“扎堆”多年

  他們是一群很“慢”的人

  “這是一群很‘慢’的人。”向記者爆料的,是中洪村的駐村指導員、來自市文旅局的年輕干部楊文恩。他在村里走訪調研時發(fā)現這批新村民,得知他們已在鄉(xiāng)村“扎堆”多年。

  今夏,楊文恩透過村委會辦公室的窗子,看到不遠處有塊“云谷農場”的大牌子,但底下卻是光禿禿的荒地,后來知道那是在養(yǎng)地。大家只知有個叫“海濤”的年輕人,在村里租了塊地,但具體做什么不清楚。楊文恩通過村里一個小組長認識了海濤,他看起來樸實憨厚,不善言辭,直接把楊文恩帶去一塊水田邊。

  在那里,楊文恩看到綠油油一片水稻秧苗,還有一位勞作的黑瘦青年,背著鐵鏈、拖著舊輪胎艱難前行,據說是給水稻進行人工除草。這位青年小崔,是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yè)畢業(yè)的研究生,現在定居村里,每天埋頭種田,成家生子也在村里完成,眼下孩子3歲了。據介紹,在中洪村,這樣的新村民有10多戶。

  楊文恩與這群新村民座談,發(fā)現他們學歷不低、各有專長,幾乎“一戶一品”:海龍和何遠夫妻倆專注于推廣純天然、無污染的茶飲產品;老葉和誠誠夫妻倆準備把市中心的網紅素食餐廳開到村里,兼做藝術策展、自然教育等;媛媛和多哥夫妻倆把自己家打造成新村民的咖吧、書吧、食堂、會議室,并在村里堅持做“零廢棄”生態(tài)循環(huán)實驗;希文正在裝修村里的家,準備做幼兒教育、親子教育;“老喬”是1997年出生的小姑娘,專注于做醬料和其他發(fā)酵食物……他們各做各的事,但都圍繞“生態(tài)農業(yè)”,不知不覺形成了一個生產、生態(tài)、生活融合的實驗群落,更連成了一個農文旅跨界融合的產業(yè)大生態(tài)。

  說他們很“慢”,是因為每個人看起來都不急不躁,專心做著自己喜歡并擅長的事,甚至還沒有明確的盈利模式,但他們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志同道合者。

  記者第二次造訪,是在深秋的午后。走過村中彎彎繞繞的小巷,進入一個尋常而老舊的農家宅院:陽光斜照在大木窗內外的桌案上,幾個年輕人有的在喝茶,有的在看書,有的在發(fā)呆。這是媛媛家,也是這個群落的“會客廳”。在這里,他們找到了自在的生活。

  用自然農法耕作

  “小而慢”地改變了土壤

  海濤是這個群落的連接點和靈魂人物。這些新村民大多是他的朋友或學員,一開始都是“投奔”他而來,有的人現在還借住在他家。海濤全名黎海濤,1984年出生,湖南衡陽人,10多年前還是一名高爾夫運動員,工作和生活在金山朱涇鎮(zhèn),離中洪村不遠。打球時,他結識不少農場老板,后來還幫其中一位打理有機農場。他一邊自學生態(tài)農業(yè)的系統(tǒng)理論知識,一邊去國內知名農場游學,很快在生態(tài)農業(yè)領域成長起來,如今已成了生態(tài)教育培訓圈小有名氣的講師。

  “我最初到中洪村種地,出發(fā)點是要做自然教育、生態(tài)教育。因為身邊很多人不相信有機農業(yè),所以我要種給大家看。”海濤坦言,自己進入這個領域,還有一個內在驅動力,就是對鄉(xiāng)村和田園的熱愛,“我小時候跟爺爺奶奶住,特別喜歡農村,現在做生態(tài)農耕,也算是回歸鄉(xiāng)村的一種切入方式”。2013年,他開始在中洪村拿地實踐,最初是半畝地,后來是1畝、10畝、20畝、40畝、60畝,現在已達到130多畝,其中70多畝種水稻、20多畝種水果,其余種蔬菜。剛種水稻時,他也不知道大米該往哪兒賣,但七年前開始,他的農場剛插秧,大米就被預訂一空,價格也達到每斤20至28元。

  “租地需要預支土地流轉費,大米能被提前預訂,資金壓力小了很多?!焙寡?,自己的生態(tài)實踐能持續(xù)下來,是因為得到一些團購社群的支持,“當初出發(fā)點是做生態(tài)教育,所以在種地的同時,每月會舉行農耕體驗、生態(tài)修復、鄉(xiāng)土市集等活動,贏得了一些社群的關注和信任,有一家知名社群直接預訂了我們全部大米,希望我們能堅持下去”。如今,他們的農產品銷售,已不僅僅依靠這家社群,通過自己“朋友圈”也能消化掉大半。許多朋友再三表示:“一定要吃你們種的米!”海濤笑著告訴記者,因為不打農藥、不施化肥,自己種出的大米賣相不好,有點發(fā)黃,光澤度不高,上面還有蟲咬的痕跡,但客戶評價頗高:“吃口好”“有太陽的味道”“有一股天然醇香”……

  真正吸引這些客戶的,是他們踐行的自然農法耕作模式。除了不用農藥化肥,他們十年如一日堅持土壤修復:拿地之初,就在每畝田里投入大量水果酵素;用犁深翻土壤,暴曬;每年還注意“留白”一茬養(yǎng)地,將秸稈全部粉碎還田,還種植蠶豆、紫云英等綠肥,來年春耕時再深翻入土;稻田除了通過“稻鴨共作”解決前期雜草、病蟲害等問題,始終堅持人工拔草……一年又一年,他們“小而慢”地改變土壤,一點點看到喜人的變化。如今,農場土壤被挖開時,沒了刺鼻的味道,有了泥土本來的清香;水田里的泥鰍、黃鱔漸漸多了;耕田時,因為土里的蛙、蟲多了,吸引大量白鷺流連、覓食……

  他們種植的水稻每畝產出400斤大米,但每斤能賣到25元,畝產值可達1萬元,遠高于普通農民畝產1200斤稻谷的凈收益。他們產出的稻田鴨、鴨蛋、蔬菜等,也成為客戶爭相求購的生態(tài)產品。記者采訪時,正好有一家機構來接洽田園藝術節(jié)的舉辦事宜。他們已經從“賣產品”延伸到“賣體驗”“賣活動”。

  有“農趣”的年輕人

  探索更多文旅開發(fā)可能

  記者見到張海龍時,他正和妻子何遠一同在稻田里擺攤,展示自有品牌的有機紅茶和自制的純天然奶茶、粗糧餅干,3歲女兒在旁喝著自家奶茶,童言稚語逗樂了許多人。今年7月,他們舉家遷到中洪村,暫時借住在海濤家,新租的農宅正在裝修。

  張海龍10年前在北京開了兩家咖啡館,每天早上7時起床,經常凌晨才睡,生活作息不規(guī)律,身體透支很嚴重,30歲出頭就嚴重脫發(fā)。9年前,他和妻子放棄北京的工作,到武夷山過起了種糧、賣茶葉的半隱居生活,“我們家在山上,路的盡頭、水的源頭,下車要步行1公里才到,雖然不方便,但我們很喜歡那樣的生活”。在武夷山,夫妻倆承包了30畝稻田,采用純天然方式種植,由專業(yè)大戶提供打田、育苗、插秧、收割、烘干等全過程服務,張海龍進行除草等工作,妻子負責設計、營銷,大米賣到25元一斤不愁銷;他們打造的無污染茶葉品牌,也逐漸受到市場認可,最多時一年銷售額可達20萬元。兩樣進項加起來,他們的年收入可達四五十萬元。

  此番遷到上海,一方面是考慮到孩子將來的教育問題,另一方面則是何遠希望離住在松江的姐姐近一點?!爸泻榇迳鷳B(tài)良好,又是中國農民畫村,兼顧了我們多方面的需求?!睆埡}埾M卩l(xiāng)村健康快樂地生活,好好做純天然“茶飲”的推廣。

  1988年出生的小崔則更加理想化。“人生很長,我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比如環(huán)保。”五六年前,剛工作不久的他,辭職去有機農場當實習生,自學永續(xù)農業(yè)知識,騎著自行車千里游學。在騎行路過上海金山時,經一些“農友”介紹,他到中洪村拜訪海濤,之后又來玩過幾次,2019年正式在村里租了一棟房子,也算是安家落戶了。

  對于小崔的到來,海濤十分歡迎,并樂意分出一部分田地,讓他去探索“到底多少地才能養(yǎng)活一家人”?,F在,小崔種的地包括8畝稻田、2畝菜地,但顯然還不夠養(yǎng)家。隨著農耕體驗項目的走俏,小崔還兼職當起田頭老師,不僅經常帶孩子們勞作,采摘瓜果、挖地瓜、撿鴨蛋,還會進行中英文直播,在線講解、分享生態(tài)農業(yè)的點點滴滴。

  老葉夫妻的到來,為這個群落帶來更多活力。老葉1986年出生,全名叫葉顧明,在國外生活過,做過展會策劃,開過民宿、餐廳,在市中心經營的一家素食餐廳頗有名氣。“要找好食材不容易,經朋友介紹,我認識了海濤,并于今年6月前來考察,立刻被這個地方和這一群人吸引。真沒想到,他們已在這里耕耘了10年!”老葉決定加入進來?!拔覀兎蚱拊诖謇镒饬藯澐孔樱F在天天住在村里,一周回市區(qū)一次?!崩先~說,自己不僅看好這群人,也看好有著“中國農民畫村”之譽的中洪村的未來,打算把市區(qū)的素食餐廳關掉,爭取年底前在中洪村開出新店,“好食材、好環(huán)境在近旁,還能接受農民畫的藝術熏陶,相信會吸引不少老食客尋覓而來”。

  老葉還想幫農民畫家們創(chuàng)建“文樣庫”,在時尚設計領域進行推廣,幫農民畫家通過知識產權獲得變現。老葉的妻子劉誠誠也是真心熱愛這里,短短幾個月已變成一個“黑妹子”。她曾是一位媒體工作者,也做過互聯(lián)網旅游,現在則想要在這里開展自然教育、食物教育,并準備和老葉一起激活農民畫,探索更多文旅開發(fā)的可能路徑。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