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變“良田” 飯碗端得牢(聚焦省委農村工作會議)
原標題:“農田”變“良田” 飯碗端得牢(聚焦省委農村工作會議)
立春過后,小麥起身返青,中原沃野“綠浪”翻騰。
“小麥種在高標準農田里,那叫一個踏實!”2月14日,商水縣種糧大戶邱守先感慨,春節(jié)后連下兩場雨,土壤墑情好,麥苗長得壯,今年將再迎一個豐收年。
邱守先2014年開始流轉土地,種植小麥和玉米,但因缺少灌溉設施,累死累活不掙錢。2019年,商水縣打造5萬畝高效節(jié)水灌溉示范區(qū)。這里不僅有一流的基礎設施,還配有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監(jiān)測、智能灌溉等“硬核裝備”,智能物聯(lián)網控制中心提供數(shù)據監(jiān)測、信息發(fā)布等一系列農業(yè)生產服務,農民只需“按一下按鈕”“點兩下手機”就能完成田間管理。在這么多高科技的吸引下,邱守先果斷承包了2100畝土地。
高標準農田帶來的驚喜真不少。他說:“過去,澆一畝地人工費就得80元,現(xiàn)在我動動手指頭一天就能澆完所有的地,澆一畝地3元電費就夠了。”去年,他種的小麥畝產超過1400斤,玉米畝產超過1200斤,全年一畝地“純掙”超過1000元。
高標準農田實現(xiàn)了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種地從看天吃飯變成旱澇保收。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8330萬畝,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
高標準農田讓種糧底氣更足。省農業(yè)農村廳農田建設管理處有關負責人介紹,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平整土地,一般能產生1%—3%的新增耕地,完善了農田水利、電力、交通等基礎設施,大幅改善了農業(yè)生產條件。
農田變“良田”,穩(wěn)產有保障。“往年最怕春旱,小麥‘喝’不上水,影響后期分蘗。”淇縣種糧大戶孫梅臣說,“澆完一茬,少說也得半個月,離水井遠的小麥就耽擱了?!?/p>
如今孫梅臣種的330畝地都是高標準農田。2021年的水災,沖毀了地里的所有機井。如今當?shù)卣研迯土藱C井、排水溝、道路等各項設施。孫梅臣說,災后重修之后,農田的基礎設施更好了、更完善了,糧食高產穩(wěn)產也更有保障了。
保障糧食安全,離不開“藏糧于地”。剛剛結束的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我省今年要抓住國家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變成高標準農田的機遇,堅持數(shù)量和質量并重,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535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示范區(qū)400萬畝,讓更多的“靠天田”變成“高產田”。
建設高標準農田關系國家“飯碗”、農民錢包,容不得一點馬虎。省農業(yè)農村廳農田建設處有關負責人表示,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未來一方面繼續(xù)抓項目建設,持續(xù)提高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另一方面,下足繡花功夫,打通管護“最后一公里”,確保建成一畝、管好一畝。
根據《河南省高標準農田示范區(qū)建設實施方案》,2022—2025年,我省要建設15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qū),增加糧食產能15億公斤以上。目前,新鄉(xiāng)“中原農谷”和周口國家農業(yè)高新技術產業(yè)示范區(qū)等地2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qū)正在緊張建設之中。
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邱守先表示,今年將在周口市新建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qū)再承包2000畝地種糧食,多種糧、種好糧。
農業(yè)穩(wěn),天下安。高標準農田建設,必將加快實現(xiàn)農業(yè)強省,筑牢我省糧食生產基礎,更加有力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中國人手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