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傘護佑航天員天外歸來
光明日報記者 張蕾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亞婧 馮昊 李莉
6月4日清晨,萬眾期待中,一頂紅白相間的大傘如約綻放,守護著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穩(wěn)穩(wěn)著陸,“圓夢乘組”在完成6個月的飛行后平安“回家”。
這頂特大型降落傘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研制,傘衣面積達1200平方米,若在地面鋪展開來可覆蓋3個標準籃球場,是目前國內面積最大的航天器降落傘。
從2003年神舟五號伴送楊利偉往返天地,到如今神舟十五號“圓夢”歸來,這頂大傘連續(xù)打開,不僅見證了中國人飛天逐夢的一次次凱旋,也護佑著航天員天外歸來的十分平安。
十年逐夢,不負華年
2013年6月26日,神舟十號飛船返回艙平安歸來——這是我國第5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新時代首戰(zhàn)。
此后,神舟返回任務連戰(zhàn)連捷:
——2016年11月18日,大傘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上空打開,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返回;
——2021年9月17日,大傘在東風著陸場上空打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榮耀回歸,我國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2022年4月16日,大傘再次在東風著陸場上空打開,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再度凱旋;
——2022年12月4日,東風著陸場寒風凜冽,夜間極端溫度低至零下20攝氏度左右,大傘經受住考驗,護航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平安落地……
春、夏、秋、冬,飛船回收著陸分系統(tǒng)研制隊伍在逐夢的道路上,經受住四季的實戰(zhàn)考驗。
2022年11月29日,作為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后一次飛行任務,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fā)射,“圓夢乘組”踏上載人飛行之旅。
如今,神舟十五號“圓夢乘組”載譽而歸。在大傘成功打開、航天員感受到重力的那一刻,試驗隊員們臉上的表情終于舒展開來。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吃透技術才托底
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后,迫切要求我國發(fā)展載人航天器回收技術。然而,“載人航天,人命關天”,回收載人飛船,無論在技術難度還是產品制造和質量控制要求上,都要實現(xiàn)質的飛躍。
曾有人提議能否從國外引進相關技術,但對方提出了天價轉讓費。此外,引進技術不等于拿來就可以用,仍需進行大量的試驗驗證。面對眼前的難題,飛船回收著陸分系統(tǒng)研制團隊摒棄了技術引進的選項,踏上艱難的攻關之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吃透技術才托底”。
烈日酷暑中,數(shù)九寒天里,研制團隊一次次爬上高聳入云的試驗塔,一次次扎進偏僻難行的山溝,一次次踏入人跡罕至的茫茫戈壁,一次次熬過燈火通明的漫漫長夜……這些不僅考驗著團隊的技術、協(xié)作能力,更是對體力、耐力和信念的極大挑戰(zhàn)。
咬緊牙,不放棄。經過多年刻苦攻關,研制團隊先后攻克特大型降落傘設計縫制及驗證、可適應多軌道的回收程序控制、傘艙蓋防撞氣囊等多項技術難關。
2003年10月16日6時左右,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進入大氣層。飛船在緩緩降落,大家的心卻高高提起——傘開了!飛船速度得到控制!成功著陸!
“看到楊利偉安全出艙,真是無比激動,那種感覺終生難忘。”談及當時的場景,大家記憶猶新。
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步驟都必須做到一百分
神舟飛船主傘由7000多個零部件組成,整個傘的縫線長達10千米,需要十幾位加工人員密切合作3至4個月才能完成??扇嗣P天,來不得半點兒馬虎。設計、選材、裁剪、縫制、質檢、包傘、試驗……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步驟都必須做到一百分。他們說:“航天員把生命交到我們手上,我們就得負責。”
記不清多少個工作日,在降落傘研制中心,工人們拿著卡尺仔細測量每塊布的大小、每個針腳的間距。每頂大傘由1920塊楔形小布片組成,載人航天對精度要求高,不能像別的降落傘在大型機械裁床上加工,只能人工剪裁,每裁一次都要反復測量,稍不注意就會產生廢品。
“嗒嗒”“嗒嗒”……大傘加工現(xiàn)場,20多名縫紉工“埋”在一堆紅白相間的傘布中,一邊屏氣凝神地操作著縫紉機,一邊緊張有序地移動著手中的傘衣?!懊坷迕滓p多少針,要經過嚴格測試,有精確的數(shù)據(jù)要求,一分一毫都不能差?!苯德鋫阊兄浦行牡募寄艽髱熍缽娬{。
大傘雖然摸起來軟軟的,卻不能隨意團起來放進返回艙,而要整齊有序地疊在傘包中。包傘過程有幾十道工序,每一步都不可逆,折疊后的傘衣環(huán)幅要平坦整齊。
包傘時,20多名工作人員排成一排,聽著口號一起向前卷動傘衣。傘太大,只能站著包傘,還得時不時彎腰整理傘衣,時間一長,難免腰酸腿麻,但每頂傘都要這樣一連干上好幾天。
傘衣和傘繩被裝填進傘包后,就該封包了——這個動作必須在壓力解除而傘衣未來得及膨脹的十幾分鐘內完成?!皬姸炔粊営谠诮∩矸垮憻拑蓚€小時!”有人感慨道。
完成包傘和封包,并不意味著降落傘就可以上天了,只有通過嚴格的檢驗才能拿到“通行證”。在回收產品檢驗人員的眼中,質量可是天大的事。為了一個數(shù)據(jù)、一條線跡,他們拿著尺子一環(huán)一環(huán)地看,就連捆扎傘衣、傘繩所用線繩的打結方式和預留長度,也驗得一絲不茍。對此,航天英雄楊利偉曾評價:“有這樣的傘,有這樣的團隊,心里就踏實了?!?/p>
讓傘花與青春之花一起綻放
“看到紅白傘花綻放在戈壁荒漠上空,我的青春之花也在那一刻絢爛地綻放了?!币娮C“圓夢乘組”安全返回后,“90后”姑娘、降落傘子系統(tǒng)主管設計師孫嘉璘說。
在老一輩航天人的大力推動下,我國在研制返回式衛(wèi)星過程中,于1973年年底攻克回收系統(tǒng),尤其是降落傘等技術難關。如今,從無傘到有傘,從無人傘到有人傘,從試驗用傘到成熟大傘,我國的航天器回收著陸技術取得長足進步。
2021年以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迎來重大任務密集發(fā)射期。同時,神舟載人飛船也開啟在研多批并行開展、研制階段接續(xù)交替的任務模式,每年發(fā)射2艘。面對新常態(tài),“回收鐵軍”早已做好準備。
“有幸參與到空間站工程任務中,讓渺小的個人從此充滿了動力與活力。我們要努力做好每一件事,繼續(xù)書寫屬于飛船回收人的光榮與夢想?!迸勒f出了大家共同的心聲。
(光明日報北京6月4日電)
《光明日報》( 2023年06月05日 0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