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間購物套路滿滿 “電商捧哏”是否合法合規(guī)?
央廣網北京11月9日消息(總臺中國之聲記者錢成)“雙11”臨近,直播購物的競爭方式也是五花八門。明星助陣、“低價搶客”之外,短視頻平臺還出現了一個新角色,被網友稱之為“電商捧哏”。
他們可以說是電商直播間里帶動用戶激情下單的“氣氛組”,常營造直播間“人流涌動”的氛圍,搭幫吆喝賣貨,比如重復“1、2、3,上鏈接”“大家把屏幕上的小紅心點一點”等話術。有人認為,這是行業(yè)細分更加專業(yè)化的表現,也有人認為,這些都是套路滿滿的設計。那么,“電商捧哏”等直播現象是否合法合規(guī)?
在電商直播間里帶動用戶下單的帶貨控場“氣氛組”群體近日登上網絡熱搜,他們被網友稱為“電商捧哏”。不少網友戲稱,“就這兩句話,在杭州一個月能拿8000元?!币粫r間,這個主播背后的職業(yè),成為大家眼中能輕松賺錢的新風口。事實真的如此嗎?一位從事直播帶貨行業(yè)多年的業(yè)內人士告訴記者,大家看到的“捧哏”有的是知名主播的助理,大部分則是電商中控人員,中控的工作橫跨直播的前、中、后階段,需要負責設備調試、后臺操作、維護直播秩序、數據復盤等內容,不僅僅是烘托氣氛。
“這個只是中控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中控還需要統(tǒng)計數據,與直播團隊成員相互配合烘托氣氛,還要準備直播話術,參與一些促銷的策劃等,工作比較雜。”該業(yè)內人士說。
門檻低、競爭大、工作時間長是這一類崗位的共同特點。尤其在一些小主播的直播間,受制于成本等各方面因素,幾乎不會單獨設置“電商捧哏”這樣的崗位。
業(yè)內人士表示:“網上更多的還是段子,大家看到的只是工作的一小部分,其實這個崗位工作時間很長,一天下來要說的話也很多,挺辛苦的。”
每次直播前,電商直播的中控人員會和團隊其他工作人員一起提前設想粉絲可能會提到的問題,寫好互動話術,引導粉絲評論,預告直播,營造直播間熱度。在直播時,還要根據直播節(jié)奏、熱度,進行非常頻繁的商品上下架、紅包發(fā)放、優(yōu)惠券發(fā)放、活動報名等操作。
業(yè)內人士表示:“很多的小店鋪,比如夫妻店,就是自己來做。一般成規(guī)模的,聘請這些專職的中控人員,工資在六七千元左右?!?/p>
不過,除了鋪墊氛圍、把控節(jié)奏外,很多“電商捧哏”的重要作用就是“逼單”。
“逼單”由直播間的許多角色共同完成,比如主播會反復強調最低價、庫存有限、賣完漲價等關鍵詞,以此來制造“不買肯定后悔”的氛圍,而“捧哏”通常會在這個時候附和主播的關鍵詞,比如“庫存還有嗎”“快沒了”……在強化認知的同時,也通過對話催促用戶下單。
此外,還有一些“電商捧哏”在給主播搭腔的同時,還要操作多臺手機,給用戶制造一種很多人在搶購、“手慢無”的緊張感,有的還會在評論區(qū)瘋狂刷彈幕,因此,有些直播間顯示出的商品庫存、銷量等數字往往并不真實。
對此,北京華沛德權律師事務所律師劉滿江認為,如果“電商捧哏”營造出的不真實的瘋搶氛圍誤導了消費者,致使他們做出不理性的購買選擇,就侵犯了消費者的權益。
劉滿江表示:“我國消費權益保護法第八條規(guī)定了消費者知情權,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p>
《網絡直播營銷管理辦法(試行)》規(guī)定,直播間運營者、直播營銷人員從事網絡直播營銷活動不得發(fā)布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信息,欺騙、誤導用戶,不得營銷假冒偽劣、侵犯知識產權或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要求的商品,不得虛構或者篡改交易、關注度、瀏覽量、點贊量等數據。
劉滿江表示:“我認為‘電商中控’應該被納入直播營銷人員來管理,他們的行為介入營銷活動比較多,實際直接參與直播活動,對消費者的購買影響較大,所以應當同主播一起納入直播營銷人員管理比較適宜?!?/p>
有的直播間不光有“捧哏”,還有“職業(yè)彈幕人”。今年9月,亳州公安局高新分局打掉了一個非法經營犯罪團伙,他們購買手機搭建機房,組織刷手,為某平臺電商提供跟播互動,刷虛假好評增加人氣,營造商家商品質量好、銷量高的假象,從中獲取非法利益。該團伙在一個30人的直播間中竟設置了28名水軍,為多家公司提供有償刷量控評服務。對此,劉滿江律師提醒:“別以為刷量控評只是簡單地‘當托兒’,還要承擔民事、刑事法律責任。”
10月20日,商務部發(fā)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直播電商銷售額達1.98萬億元,增長60.6%?;钴S電商主播數337.4萬人,增長164.3%。如何加強監(jiān)管?
劉滿江表示:“現有法律法規(guī)和專門性規(guī)范文件已經詳細指導了網站平臺如何規(guī)制虛假數據、直播造假行為,但對于直播間出現的亂象及直播平臺怠于規(guī)制的處罰力度很低,尤其是罰款金額、標準不明確。我們應當及時出臺高位階、制裁措施全面的專門性法律或司法解釋,另一方面直播平臺也有義務提醒消費者在進入直播間時要警惕‘電商捧哏’‘職業(yè)彈幕人’,理性對待他們的套路話術?!?/p>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