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的音樂理念
印象派畫家試圖捕捉大自然中的飛逝瞬間,用微小的、輕敷的、甚至是模糊的筆觸來作畫。不重要的細節(jié)消失了,光線被分解成色彩的斑點,創(chuàng)造出運動和流動的感覺。到處是光影,一切都在閃爍。
音樂家從視覺藝術中找到靈感,其中作曲家克勞德·德彪西的作品最為恰切地展示了音樂中的印象主義風格。
德彪西創(chuàng)作于1892至1894年間的管弦樂作品《牧神午后前奏曲》開創(chuàng)了一個音樂審美的全新世界,成為音樂史上的杰作。這部作品根據(jù)法國象征主義詩人馬拉美的同名詩作譜寫而成,將富于暗示的語言運用于古希臘神話題材之中。
“讓我的笛聲彌漫叢林,
只有風兒把聲音散入淅瀝的霖雨之前,
從玲瓏的笛管中噴出,
在不被漣漪攪擾的天邊,
那充滿靈感的嘹亮而恬靜的笛聲,
響徹行云?!?/p>
與美少年納喀索斯自戀成癡而形容枯槁不同,牧神自由隨性,是頗具創(chuàng)造力的音樂家,擅長吹奏排簫。他經(jīng)常藏匿于山林樹叢之中,追逐林澤仙女。這是一個快樂的森林,香氣飄逸,溪水長流,樹木、花草、果子似乎都在童話中生長。音樂中如詩如畫的場景通過樂器的不同音色進行描繪。獨奏長笛吹奏一段起伏的旋律線,似夢非夢;快速的半音化主題猶如一條蜿蜒的自然曲線,由單簧管和長笛先后演奏,似被鑲嵌上阿拉伯風格的纖細花飾;木管用來演繹偏浪漫主義風格的主題,弦樂器則在后面平靜地閃爍著,豎琴的滑奏仿佛一道美麗的彩虹;小提琴輕輕震動的泛音,發(fā)出一種宛若鵝卵石在溪水之中光影變化的音效。牧神打盹入夢,仙女們在林間嬉戲,在綠意中舞蹈。整部作品具有象征主義的頹廢之美與暗示之美。
當?shù)卤胛饔鲆婑R拉美,林澤仙女們在牧神午后夢境中留下的影,成為音樂史上的經(jīng)典。1912年,著名舞蹈家尼金斯基演繹的芭蕾舞劇《牧神午后》在巴黎上演,他扮演的牧神心里種著玫瑰,如羚羊般起跳,在空中短暫停留,再如雪花一樣輕輕落下。尼金斯基以現(xiàn)代線條塑形,猶如“空中火焰”似的優(yōu)美舞姿迅速點燃觀眾的熱情?!赌辽裎绾蟆芬詬湫碌陌爬僬Z言成為現(xiàn)代芭蕾的先聲。
“星辰大?!薄霸姾瓦h方”令理想主義者念念不忘。月光與大海都是永恒之物,人類從古至今都會寄情于大自然長存之物,所謂觀滄海之瀚而感日月之行,登高山之巔而知崇高之意。一百多年前的印象派藝術家也是如此,德彪西便為月光和大海譜寫了迷離的鋼琴曲《月光》和變幻的交響詩《大?!贰?/p>
明月懸于咫尺天涯處,有著不可企及的美。它發(fā)散出無與倫比的清輝,溫柔了整個煙波浩渺的天際?!对鹿狻费永m(xù)著德彪西的音樂理念,融東方奇異的元素于歌唱性樂句與分解和弦的配合之中,呈現(xiàn)出月色之下竹林疏影、青階閑露的寧靜色彩。在音樂啟示下,我們觀望云中的月亮,既能體驗浪漫主義式的臨月浩歌,也可賞玩印象主義式的月色傾城。在后印象主義派畫家梵·高的名作《星空》中,星辰和月亮呈現(xiàn)為一圈圈的明亮圓環(huán),處在漩渦中的天體彼此之間似乎也在移動。一切都在運動、都在閃爍、都在變化。這是梵·高迷戀著的法國南部夜空,也是一曲《月光》可令人抵達之境。
“自由的人,你將永遠歌唱大?!?。德彪西曾對法國詩人波德萊爾說過這樣的話。德彪西對大海充滿了向往與眷戀,他有著藝術家與生俱來的敏銳,說自己有時從灌木深處嗅到大海的氣味。在交響詩《大?!分校卤胛鲗⑺把龅挠嫾彝讣{的海上風景,與日本畫家葛飾北齋的海浪圖中展示的大自然的豐富素材凝結為音響,以音符重構出一幅壯麗的海景圖。作曲家用獨特的音樂語言描繪出大海的景象,比如配器的沖突感、弦樂組反復的由低至高的顫音、和聲的大膽運用與主題動機的戛然而止,都構成了整首曲子所要表達的意境。葛飾北齋名作《神奈川沖浪里》,后來也成為德彪西《大?!返某饷?。
印象主義之風拂過音樂湖泊,使樂符有了嫵媚姿態(tài)。正如馬拉美關于印象主義音樂所說:“我從沒有期待過像這樣的音樂。它延伸了我詩歌中的情感,它比色彩更有激情地畫出了詩歌中的景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