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打卡”不可取
為了防止增加學生不必要的負擔,繼教育部之后,不少省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紛紛發(fā)聲,要求不得強行要求學生每天上網(wǎng)“打卡”、上傳學習視頻等,這似乎讓不少家長和學生放心不少。
事實上,“打卡”不是什么新鮮事,但上升到需要糾偏的程度,恐怕也是難言之痛。據(jù)報道,在一些中小學,每天早上“打卡”,中午“打卡”,晚上還要“打卡”,如果“打卡”次數(shù)不夠、提交作業(yè)不及時,開學后還要被處分。此外,一些大學也不遑多讓,大學生也加入到“打卡”大軍的行列,不僅要健康“打卡”、學習“打卡”,有些還發(fā)展到了情緒、心理波動也要“打卡”的地步。一些報道則顯示,“打卡”愈演愈烈的背后或許夾雜著利益的成分。
“打卡”作為一種督促檢查手段是有必要的,但以“打卡”次數(shù)和準時與否作為標準來衡量學習好壞和身體健康,結果恐怕會南轅北轍。從本質上說,“打卡”的過度使用是追求痕跡主義的表現(xiàn)。痕跡主義是一種片面注重痕跡而不顧效果的工作方式,凡事求痕、單純看痕,家長和學生能不累嗎?
進一步說,推崇“打卡”的背后是沒有考量到現(xiàn)實需求和學生訴求,有推卸責任的嫌疑。非常時期有非常辦法,這不難理解,但不應該以“打卡”論成效,以“打卡”論得失。當學校和教師通過這種“打卡”的方式向教育行政部門證明“我在場”時,就是在以“打卡”的痕跡而非學習的效果和育人的實踐來代替教學的呈現(xiàn)。當遇到問責時,“打卡”反倒成為避責的最好借口。更要命的是,背后隱藏的邏輯是“打卡”就是學習,就是完成了任務。這是把“打卡”作為檢驗工作的唯一標準。
看似新表現(xiàn),實則老問題。過度“打卡”從某種程度上說,有著作秀和表演的嫌疑,在實際中容易引起師生的反感,從而導致學生、家長和學校、老師之間產(chǎn)生隔閡和矛盾。
“打卡”是手段,不是目的,“打卡”的不恰當運用混淆了手段和目的二者的關系。常識告訴我們,痕跡管理只是一種手段并非最終目的,倡導留痕是檢驗工作的一種形式但并非唯一形式,更不是工作實效的檢驗標準。力戒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打卡”,才能還師生靜心安心舒心的學習環(huán)境。
(作者系信陽師范學院教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作為與應為:看中小學校長群體戰(zhàn)“疫”
面對阻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形勢,學校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全國的數(shù)十萬中小學校長群體在這場防疫斗爭中應該發(fā)揮怎樣的作用,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詳細] -
追憶“永不停歇”的格薩爾藝術探索者
我曾經(jīng)是一名美術工作者,碩士畢業(yè)之后出于對藏族藝術的喜好,于2012年考入西北民族大學攻讀格薩爾學博士,期間主要的關注點為格薩爾美術。 [詳細] -
保障疫情期間兒童青少年眼健康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當前,全國約2億兒童青少年延期開學、居家自主學習。如何在長時間、大規(guī)模的“宅家”行動中落實近視防控指導。[詳細] -
四川:為湖北籍高校畢業(yè)生建臺賬
日前,四川省教育廳下發(fā)了《關于做好2020屆湖北籍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要通過院系班級等渠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