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永不停歇”的格薩爾藝術(shù)探索者——西南民族大學楊嘉銘老師
我曾經(jīng)是一名美術(shù)工作者,碩士畢業(yè)之后出于對藏族藝術(shù)的喜好,于2012年考入西北民族大學攻讀格薩爾學博士,期間主要的關(guān)注點為格薩爾美術(shù)。
一入學就被學院里巨幅照片中與《格薩爾》相關(guān)的壁畫、雕塑、面具、木刻、服飾等畫面所吸引,課間休息時常常盯著它們陷入遐想。學院里的堅贊老師看到后說,西南民族大學的楊嘉銘老師很早就在做《格薩爾》美術(shù)方面的研究,出過很多的研究成果,是他的好友,等到放假了就帶我去拜見楊老師。此次拜訪還未成行,堅贊老師就因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不幸離世。
2015年9月19日,西北民族大學指派我去參加文化部在成都舉辦的“國際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博覽會”,期間恰逢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格薩爾》工作領(lǐng)導小組辦公室也在成都舉辦“第七屆格薩爾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我作為青年學者在會議上宣講了一篇名為《格薩爾視覺文化轉(zhuǎn)向與當代重構(gòu)》的論文,之前發(fā)表在《中國民族學》刊物上。第二天一大早我接到一個電話,讓人驚喜的是,這通電話是楊嘉銘老師打來的,他用帶有地道四川味的普通話做了簡單的介紹,后又爽朗地笑著說從這次會議的論文集里看到了我的論文。楊嘉銘老師開心地像個孩子似的說道:“高莉呀!我以前就聽寧梅院長說學院里有個正在做格薩爾美術(shù)研究的博士生,我一直想見見你,沒想到你來成都了,你現(xiàn)在在哪里呀?我馬上過來咱們見個面吧!”從電話的這一頭,我能明顯地感受到一位慈祥長者的濃濃熱情和對后學之輩的友善。
2016年,博士畢業(yè)后我選擇了去《格薩爾》美術(shù)資源更為豐厚的青海參加工作,一邊適應新的環(huán)境一邊依舊持續(xù)關(guān)注《格薩爾》的美術(shù)。高海拔的環(huán)境使我產(chǎn)生很多的不適應,幾乎每個星期都往返于西寧和蘭州之間,疲憊不堪。期間,也寫過幾篇《格薩爾》美術(shù)方面的論文,但是,始終未能進入良好的研究狀態(tài),每每在上課和研究之間“撕扯”,為此十分苦惱。
2017年6月,好消息傳來,楊嘉銘老師獲批了一項“英雄史詩《格薩(斯)爾》圖像文化調(diào)查研究及數(shù)據(jù)庫建設”的國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項目。11月,楊老師邀請了包括我在內(nèi)的青海地區(qū)的多位學者,楊老師在電話中說,“咱們這次的課題任務很重,邀請大家是為了商量課題分工的事,高莉呀,你一定要來吆!還有件大喜事,西南民大校博物館的格薩爾館要舉行揭牌儀式,里面主要陳列的是《格薩爾》唐卡、石刻、面具、服飾、插圖,展館面積不小?!闭f完他又開心地笑起來。
圖為在2018年3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開題答辯會上,楊嘉銘老師(后排左起第七位)作為首席專家,與專家組和部分課題成員合影,一如既往地低調(diào)謙和。地圖片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2018年3月,楊老師的項目如期開題。答辯中,這位七十多歲的學者,以其深入的見地、厚積的學識、科學的安排、周密的部署,被評審專家一致認為,觀點卓有見地,研究視角新穎開闊,成員安排合理到位,理論水平普遍較高,期待將來的好成果。
2018年之后,辛勞的工作開始了。楊老師讓我把學位論文寄給他,隨后又寄來他收集的資料,還打來電話告訴我論文中的不足,并教我如何完善,每次他總反復叮嚀,“高莉啊!你覺得我說得不對的地方就告訴我,我們一起商量。”幾乎每個月楊老師都要打來幾通電話,解決我的疑惑或者詢問調(diào)研地點的收獲情況。每每得知我拍攝到珍貴的照片和采集到很多素材時,他就又像孩子般開心地笑起來。
楊老師走了!離開了他熱愛的《格薩爾》!離開了他鐘情一生的格薩爾藝術(shù)!我真的不愿意相信,前面領(lǐng)路的人還沒帶領(lǐng)我到達目的地,他就被迫離開了……也許,也許在世界的那一端,他正在笑瞇瞇地觸碰著他的藝術(shù)、他的珍寶。
一位癡迷《格薩爾》藝術(shù)的學者,一位誠懇謙遜的長者,一位扶攜后學的師者,一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他此生最大心愿就是把《格薩爾》民間藝術(shù)提高到為眾人矚目的高處,讓格薩爾藝術(shù)榮耀地走向全世界!
此時,請原諒,眼睛濕熱的我已經(jīng)看不清楚字,也寫不下去了……(中國西藏網(wǎng) 文/高莉)
-
追思已故的“您”——值得敬佩的《格薩爾》學者楊嘉銘
作為《格薩爾》文化研究工作者,驚聞楊嘉銘老師駕鶴西去,心里非常難過,真的不愿意相信楊嘉銘老師已經(jīng)永遠離開了我們。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