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青海,草原鋪綠,鹽湖映藍,一場跨越2000多公里的青春之約正在上演。7月8日至15日,參加2025年“港澳青年看祖國——百名香港青少年大美青海行”交流活動的師生們踏上為期8天的青海研學之旅,從東方之珠到青藏高原,從書本墨香、網絡影像到用自己的雙腳丈量祖國的大好河山,香港青少年們在海拔的攀升中拓寬視野,在多元體驗中觸摸著青海的生態(tài)肌理與人文溫度,用心感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魅力,在與紅色歷史的沉浸互動中厚植家國情懷。這場兼具高度、廣度與深度的旅程,不僅是一次地理空間的跨越,更是一場兩地青少年心靈相通、認知升級的成長之旅。
這是一場有“廣度”的研學之旅,從生態(tài)到人文,在多元體驗中觸摸青海肌理。
8天行程,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長卷,生態(tài)、地理、歷史、產業(yè)、人文等多元素交織,勾勒出青海這片土地的立體模樣。香港青少年的腳步所至,是自然的奇觀,也是歷史的回響,有產業(yè)的活力,也有各民族之間的溫情。
圖為香港學生黃天桃在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里拍攝標本 攝影:王茜
旅程第一天,大家都好奇著高原的山山水水。在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里,3D投影還原了長江黃河起源流向、昆侖山冰川運動場景,巖石標本直觀呈現(xiàn)了青海典型巖石的演化歷史和地質演化史,青海生態(tài)之窗監(jiān)測系統(tǒng)實況直播展示觀測點影像畫面,礦物晶體廳里色彩斑斕的孔雀石、藍銅礦、紫水晶等展現(xiàn)著青海資源之豐富……借助數字化展示、沉浸式體驗、影像播放等手段,香港青少年們感受著青藏高原的自然環(huán)境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成果。講解員指向沙盤:“長江、黃河的源頭在這里!”“三江源也被稱為‘中華水塔’”……來自中華基督教會全完中學的黃天桃同學一直緊隨講解,認真用相機記錄著。在他心里,從丹霞地貌的形成原理到藏羚羊的保護歷程,從鹽湖的礦產價值到草原的生態(tài)功能,那些曾經在書本上網絡上了解到的抽象概念,在這里變成了可觸可感的生動敘事。
圖為香港學生參觀青海省馬鈴薯高山試驗站馬鈴薯資源創(chuàng)新室 攝影:王茜
產業(yè)與生態(tài)的融合之美,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研學中愈發(fā)清晰。在青海青藏華峰中蜂蜂業(yè)有限公司,青少年們探索到甜蜜背后的奧秘,懂得了中華蜜蜂在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和農作物的植物授粉中發(fā)揮的作用,對高原生態(tài)環(huán)境起到了怎樣的保護;在西寧市湟源縣的青海省馬鈴薯高山試驗站里,新奇地看到資源創(chuàng)新室里一排排培育的植物苗后,他們懂得了如何通過品種改良實現(xiàn)產量和質量提升;在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廣服務中心,他們懂得了良種推廣助力牦牛產業(yè)發(fā)展,也成為廣大農牧民增收的渠道……“原來保護生態(tài)和發(fā)展產業(yè)可以不矛盾!”品嘗著高原上土豆的香糯,香港青少年們恍然大悟:“青海的‘綠’,不只是草原的綠,更是產業(yè)的綠、發(fā)展的綠?!?/p>
圖為香港學生在青海青藏華峰中蜂蜂業(yè)有限公司品嘗新鮮的蜂蜜 攝影:王茜
圖為香港學生品嘗烤土豆 攝影:王茜
傍晚伴著落日余暉,火車沿著青藏線奔馳而去,早晨迎著朝陽萬丈到達。很多人興奮得睡不著覺,或拍攝車窗外的風景,或者討論著即將到來的旅程,然而最讓他們在意的是第一次在火車睡臥鋪的經歷?!拔覐臎]想過要在火車上睡覺,躺著就能看到不同的風景。”“祖國交通的發(fā)展令人震撼!鐵路的可達度非常高啦!”
圖為香港學生在西寧火車站準備登車 攝影:王茜
“讓孩子們交朋友、多交流?!边@也是青海省政協(xié)常委、本次研學團團長吳漢忠最初的想法。在位于海晏縣的文迦牧場的星空下,這場“廣度”之旅迎來溫暖篇章。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青少年與香港青少年們圍坐在一起,手把手教香港的朋友制作糌粑,還熱情招呼大家喝奶茶、跳鍋莊,自豪地介紹起自家草原上的牛羊?!棒佤尉褪且檬诌@樣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揉搓,最后成團,就能吃啦。還可以蘸一蘸我們的奶茶再吃。”香港學生們也積極回應著,相互用“扎西德勒”打著招呼,吃著親手制作的糌粑。有人驚喜發(fā)現(xiàn)“這個糌粑味道好像我家鄉(xiāng)的芝麻糖啊,好香好甜”。
圖為香港學生和青海學生展示制作的糌粑 攝影:王茜
圖為身著藏裝的香港學生們圍著篝火跳舞 攝影:王茜
去年就曾參與此次活動的譚德希,又作為本次活動的工作人員來到青海。她說:“這次的行程相比上一次更加豐富,也更具挑戰(zhàn)性,不論是在地理跨度還是活動安排上,都讓我大開眼界。其中,讓我最難忘的就是文迦牧場,那里的自然風光與寧靜氛圍令人流連忘返,仿佛置身畫中。能夠再次踏上青海的土地,不僅讓我彌補了上次的遺憾,也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這片大地的壯麗與魅力。”全詠詩也道出她再次參與活動的原因,“因為活動不僅讓我走進祖國的大美河山,更讓我在實踐中收獲成長,也希望能把我對青海的熱愛,傳遞給更多青年朋友?!?/p>
仁濟醫(y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的吳思恩和鄭緯宜同學也在這里交到了新朋友。她們與新朋友交換了聯(lián)系方式,約定好要分享草原上的雪花、香港中環(huán)的摩天輪,也約定好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夜晚的篝火燃燒著熱情,鍋莊的舞步從生澀到熟練,不同的鄉(xiāng)音唱出了同樣的“中國心”,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鳴讓“民族團結”變成了握在手心的溫度。(中國西藏網 記者/王茜 陳衛(wèi)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