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是西藏定日發(fā)生6.8級地震后的第13天,抗震救災工作已從應急期進入過渡安置期。大家都很關心受災地區(qū)群眾吃得如何?住得是否暖和?物資儲備是否充足?能否溫暖過冬?
這個地震受災較嚴重的村,125戶房屋全部受損,642名村民需要安置。在1月18日晚上,最后一名村民住進了板房。
從村民的餐桌上能感受到,抗震救災援助物資從最開始的方便面、面包等應急物資轉向常備物資,比如米、面、油、肉、蔬菜等。
目前,承建災區(qū)板房建設的有好幾個單位,所以板房的種類、功能都各有不同。
村民們居住的板房面積有限,也不能存放太多的物資,所有的物資都集中在村里的一個小學里,非常充足。
在大門口堆放得像小山一樣的是燃料、壓縮柴。糌粑、大米、面粉、青稞等比較好保存的糧食類物資大約有3個月的儲存量。像肉類和蔬菜類的物資都是分期按需發(fā)放,因為村民們自己不好保存。
在森噶村,村民們有序安排生活,板房里明亮暖和,各類物資充足,被地震打斷的煙火氣又回來了。據(jù)了解,不止是在森噶村有這樣的景象,其他地震受災鄉(xiāng)村實現(xiàn)溫暖過冬都有保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